《小说现代中国》作者: 杨早 / 孟岳 / 黄山 / 凤梨
![](https://img.haomeiwen.com/i7658123/09ea93a5507d6019.jpg)
。。每天推荐一本书 || 编号:[1681]
。。ISBN: 9787559656513
。。内容简介。。
许知远、史航、张立宪推荐
作者精选了1919—1948 年三十年间能够代表时代、反映社会面貌的40篇现代小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除了政治风云、战乱变迁,小说里有普通人在“大历史”之中的心态、想法、行动,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他们的生活细节。虚构的小说有着非虚构的背景底色,要了解现代中国的历史与情绪,最好的方法便是阅读当年广为流传的小说,与百年前的中国人沟通、共鸣。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杨早,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专业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著有《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民国了》《元周记》《野史记》《说史记》《早读过了》《拾读汪曾祺》等著作,编有《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沈从文集》《汪曾祺别集》,译有《合肥四姊妹》。
孟岳,中学语文教师,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人民文学出版社“名著课程化·整本书阅读丛书”编委,联合主编《如何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致力于书册阅读研究及教学实践。
绘者简介
黄山,中学教师,中国人民大学视觉艺术硕士,长期在电脑美术、动画、设计领域进行教学和创作,参与编写过多本电脑美术教材。2020年应邀为东方出版社的《老了不求人:智能手机自学指南》做插画设计和绘制。
凤梨,人文教育探索者,“少年读邻”发起人,蜻蜓FM“小说民国”课程主讲人,网易公开课“《红岩》十二讲”课程主讲人,致力于文学历史走读体验与教学实践。
。。网评。。
#
谱系化阅读,氛围性研究。补充了很多小说的背景知识,对作家的“主体性”有了一些新认识
#
为什么说这篇小说反映了中产阶级的焦虑和恐惧呢?我们看看潘先生,他就是典型的缺乏灾祸抵抗力的中产阶级。 潘先生带着妻儿逃难,家里的女佣王妈留下来守房子。潘先生夫妇都怕死怕战争,王妈怕吗?不怕。王妈只在乎她穿着绣花鞋上西天,阎王爷会高看她一眼。这句描写,写出了阶级的分隔。潘先生这样的中产阶级是非常惜命的,所以一听到战乱的消息,就赶紧往上海跑。但是中产阶级又非常放不下自己的生活,潘太太担心着厨房里没吃完的一碗鸭子,还有隔壁的穷人会不会趁火打劫,而潘先生更是受制于人,他不可能潇洒地在上海当寓公,他不敢拒绝教育局长的命令,放弃自己的职位。 所以,像潘先生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中产阶级,他避险的方式是什么?第一,碰到战火的时候,他们逃到了上海。因为上海有租界,租界是法外之地,中产阶级认为内战是不会打到租界来的;第二,潘先生把家里的细软装进皮包里,都送到了红房子去寄存。因为教会在近代中国有着特殊的势力。如果你看过电影《金陵十三钗》,也能看到战争中教会对民众的庇护作用。这种情况在近代史上常常发生。 那么,当潘先生无法逃难时,他用什么方法避险呢?首先,他报名成为红十字会的会员。红十字会发给学校一面旗帜和几个徽章,证明你是其成员,按照国际公约,这样的人员是交战双方都不得伤害的。但是潘先生假公济私,要了两面旗帜,一面挂在学校门口,一面挂在了自家门口,他给自己老婆孩子也准备了红十字会徽章——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小聪明。而真正感到危险将临时,潘先生和大义凛然逼着潘先生回乡的教育局长,不约而同地跑进了他们认为不会被战火波及的教堂。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1920年代中产阶级的避险方案,主要是依靠近代以来中国土地上出现的一些新规则。租界、教会和红十字会,都是西方带来的事物,不管它们象征、代表着什么,在一位1924年的中产阶级看来,它们都意味着更高等级的安全。因此,向这些地点请求庇护,也是近代新兴的一种趋势。到了更大的战争(比如1937年全面打响的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时,普通的民众也开始向租界、教堂和红十字会寻求保护。
引自 中产阶级的焦虑与恐惧
#
郁达夫曾不无得意地说,《沉沦》出版后的两三年间,卖出了两万多册。三年两万多册是什么概念呢?有学者根据资料推算,鲁迅的《呐喊》三年总印数也没超过一万册。由此可见读者对《沉沦》的热捧。 读这小说的都是些什么人呢?除了那些以窥y的心态来读的人,还有曾经参与过五四或者受过五四新思想熏染的年轻人。这么丧的一部书怎么会击中朝气蓬勃的这一批人呢?这就是《沉沦》畅销的第二个原因了。
引自 为什么能成为畅销小说
#
其实《水浒传》或《海底两万里》这些小说还稍好,中小学阶段最麻烦的是中国现代小说,特别是鲁迅、老舍小说这类带有批判性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作品都只被用来论证旧社会的黑暗、革命的必然,以及新社会的幸福。而1980年代对人性的关注,既是留给今天语文教学的遗产,也是另一种包袱,比如文学阅读的“人性腔”就是后遗症——什么小说都从人性层面解读,成了另一种千篇一律。
除了这么读,还能怎么读呢?我们还说回《骆驼祥子》,你有没有想过一边读小说,一边找一张民国北京地图,圈一圈书里那些地名?如果你圈过就会发现,虽然这部小说不是在北京写的,但老舍就跟心里揣着一幅北京地图似的,地名如数家珍、路线分毫不错,全能串得起来。这还不算,如果再补一些民国北京的历史知识,就不难发现,这些地名和情节配合在一起,勾画出的就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城的社会生活和城市空间的图景。
#
昨天开始看,找来原文补课。
鲁迅的《风波》
是记得九斤老太这个名字的,却不知道还有六斤/七斤。恍惚间觉得,在昨天这个时间节点看这个故事还蛮应景儿的,“皇帝坐不坐龙椅”对屁民们的影响就在于到底是有辫子的吃香还是没辫子的吃香。一百年过去了,大概也没跳出这个圈儿。心中一阵悲凉,别的就不多说了。
郁达夫的《沉沦》
还是应该看原文的,郁达夫的文笔是美的。尤其对文艺少年成长中的苦闷心情,以及周边风景的刻画,细致入微,很有代入感。少年把自己的蹈海归咎于母国的积弱,是政治忧郁症的极致,的确是有很多人会走进思想的死胡同儿的,又或者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肉体的消亡与精神的沉沦,哪个更可怕?也许这也就本篇能够成为当时的畅销书的原因吧。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与众多苟活者共情。敢于决绝蹈海的毕竟是少数,但那份沉沦而无法自拔的绝望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有过的吧。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