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故事散文人生旅途

酿酒那些事(一)

2018-06-29  本文已影响117人  乐山乐水乐无穷

说起酿酒,虽然谈不上很专业,但从小闻着酒香长大,多少还是有些发言权的。

在我三岁时,全家搬到了街上。听舅舅讲,老爸在老家就开始酿酒了,是一个表叔传授给老爸的。那时太小,自然是记不得了。

搬到街上后,老爸在院子里打了一个酒灶。那时候,酒甑比较高,天锅是比较重的铁锅,每隔一段时间要刷桐油,防止生锈,底锅由于长时间高温加热经常被烧破。现在想想,那时候酿酒挺不容易的,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爸妈才能体会。

酿酒原料一般有大米、小麦、大麦、高粱几种作物,多数是人家买酒拿来换的粮食,偶尔也会去米厂批量购买一些,还有一些是乞丐讨的卖给我们的大米。

那个时候生活水平低,挣钱不容易,记忆中爸妈每天都在忙碌奔波,还好老爸酿酒手艺不错,俗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口碑好,一传十,十传百,几十公里外的客人都来我家买,为的就是想喝口好酒,过个嘴瘾。

要酿酒自然少不了酒曲,有了好的酒曲,才能酿出好酒。酒曲是老爸老妈去野外采的植物自己制作的,原料有辣蓼草,一种开红色和白色小花的植物,手接触了会感觉到辣辣的,还有一种藤蔓植物不知道学名叫啥,捏成团放在簸箕里晾干,发酵好的酒曲球丸上会生一层白色细绒毛。

酿酒的流程其实很简单,粮食蒸熟后加入酒曲,经过一段时间发酵后,再加热蒸馏出其中的酒精,冷却后收集起来。

一般会先称好粮食重量,方便后面估算放酒曲的量。然后分装在蛇皮袋中浸泡1天左右,沥干水分后倒入酒甑中,盖上塑料膜后蒸熟,还可以顺便蒸点外公带来的红薯啥的,小时候红薯片、红薯丝没少吃。

老爸那个时候,粮食蒸熟后,会在堂屋地面上拌酿酒原料和酒曲,屋子里弥漫着粮食的香气。搅拌均匀后,堆成一长条,用麻袋盖住放置一个晚上,具体作用那时候没怎么想过,现在上网查才明白那是一个前期发酵的工序,酿酒这里面还是有很多学问的。

说到这,想起小时候的趣事。小时候的我瞌睡比较多,天黑了就眼皮子打架,太困了经常倒在酿酒原料堆上,热乎乎软绵绵的,睡着确实舒服,最后被老爸老妈叫醒,极不情愿地爬起来洗澡睡觉。

前期发酵完后,第二天把酿酒原料转入酒缸里进行后期发酵。我家有个酒屋,专门存放用来发酵的酒缸,冬天里面特别暖和,所以经常在里面洗澡。一进去就能闻到浓浓的酒香,还能听到发酵过程中噗通噗通的声响。

发酵的时长跟季节有关,夏天比较快,冬天则比较慢。跟生意的淡季和旺季刚好相反。夏天人们都倾向于喝啤酒,冬天喝点白酒暖身子,加上冬天有春节,每年的白酒销售高峰期,没办法,想要的跟现实总会矛盾。或许有人说怎么不在夏天多储存点,虽然白酒能储存,但毕竟是小作坊,酒缸储蓄量有限。

发酵好后,将酿酒原料倒入酒甑中,进行加热蒸馏,酒甑上面放置着天锅,天锅每隔一段时间换冷水,酒精蒸汽在天锅表面冷凝后,汇聚至底部,通过导管输出至酒坛中。前两锅水出来的酒度数比较高,可以直接点燃,后面出来的酒度数越来越低。通过品尝,当达到一定程度后,蒸馏就可以停止了。蒸馏后剩下的酒糟可以用来养猪,所以我家养的猪不仅有肉香,还有酒香。

酿酒的工序就这么多了,把握好发酵的温度和时长尤其重要,会直接影响到出酒率和酒的品质口感。很多都是靠一点点的摸索试验总结出来的。一个环节疏忽了,几百斤粮食就浪费了。所以不是表面看的那么简单,要知道客人的口味是很挑剔的,除了保证基本的品质,还需要不断地精益求精。

酿酒的时候大人比较忙,我们小孩子则比较欢乐。浸泡粮食的水池空置出来后,就成了我们的巨型澡缸,天锅里有的是热水,尽情地泡,尽情地在水里嬉戏,泡够玩够了才发现全身脱了一层皮。

酒灶也没闲着,烤饼子、烤红薯、烤糍粑……肚子饿了,家里虽没什么零食,但只要肯动手,好吃的东西多得是!

欢乐多多,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老爸老妈凭着自己的双手,辛苦地撑起这个家,日子过得很充实,只是老爸走得太早,从此重担落在了老妈一个人的肩上。岁月如梭,一晃老爸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他打的酒灶还在,酒池还在,还有那散不尽的酒香和那些诉不尽的故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