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追求“少年感” ,或许只是拒绝成长

2023-08-15  本文已影响0人  a优游

每年暑假,一群又一群大学时光远去的人返回校园里追忆青春,其实不过是想在原来的环境、坐标体系下找寻曾经的自己,营造出一场又一场盛大的集体回忆sha。

奇妙的是,集体回忆里,滤去了青春时期的迷茫、忧伤、困顿、情绪、龃龉、不快,只留下那些闪光、有趣、飞扬、温情的片段。

于是,青春又多了一重迷人到炫目的光环。

不知从何时起,对人最好的祝福似乎也变成了“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在这种流行心理的影响下,一些人走遍江湖、见识各种复杂后仍能清醒地保留一些赤子之心,另一些人,则无论如何斗转星移,都执拗地留在原地,行为习惯,乃至为人处事的方式,都不随年龄、世事变换,独独为了保持所谓的“少年感”。

一旦某种东西被人特意标榜,常常就会大大偏离其本身,“少年感”也不例外。

窃以为,我们吃过的饭、流过的泪,走过的路、跨过的坎,尝过的甜、历过的苦,吹过的风、淋过的雨,都是为了让一个青涩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处事不惊、胸有山河的大人,而不是让人刻舟求剑、固步自封。

那些饭泪路坎甜苦风雨,不管当时是以什么形式、面目出现,拉长时间轴看,最终都是滋养润化的养分,缺了哪一块儿,都无法拼出现时自己的这一块儿完整的拼图。

简言之: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若“成长”贯穿在每一步行走中,若“如今的我比昨日的我更好”,若“我奋力拥有的恰都是我想要的”,大概没有人会留恋出发时的蹒跚不稳、稚嫩微小、一无所有吧?!

少年们最可赞颂的,是壮志凌云;最可羡慕的,是拥有时间。但时过境迁,刻意营造“少年感”,与生拽“少女感”,都是令人皱眉的存在。

有人说,“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三月与少年固然可爱,值得珍惜,但若因怜爱阳春三月而排斥其它、喜欢年少欢畅故意不合时宜,未免偏执了。

或许可以这样断言:若一个中年人仍不时渴望重回少年时,他眼下的日子一定过得不好,他只是在幻想有更多可以掌控的时间、更多可能出现的机会;若一个中年人过度追求“少年感”,他可能早就过了这一生的高光时刻,只是在应对下坡路走得越来越快的恐惧。

阅尽世事后的淡定从容、波澜不惊、胸有丘壑,难道不比臆想中的回到少年或一把年纪却不谙世事的“少年感”强无数倍么?

会飞的人,是不屑于在地上爬的;一览众山小的人,是不甘心待在山脚下的;若自生羽翼,何必仰云梯?若现实合意,何必白日做梦?

否则,就像追求长生不老一样荒谬了。

话说回来,那些在文学卷册里、历史记载上到老都被夸赞“少年”的人,细究过去,作为他们的家人,其实是很受牵累的,他们本人在活着时也大都是不受待见的。

比如,李白。

一辈子都自视很高,但除了喝酒写诗到处游玩,从未见有记载他做过什么有实际价值的事,年轻时就遍寻“自布衣而卿相”的法子,甚至一把年纪了遇兵变,还热情澎湃又不长脑子地拍永王李璘的马屁,差点s于自己的愚蠢。

单就做人来说,这是糟糕失败的一生,自私幼稚的一生,连累家人的一生。

回到现实,做人,还是要“按节奏成长”,不论什么年龄、何种阶段,保持昂扬,保持向上,该努力努力,该认怂认怂;该扎根扎根,该开花开花;该蛰伏蛰伏,该飞扬飞扬;顺天应时,臣服生命,不要太过执拗,更不要与自然规律、与时代大势逆着来。

人来这世上一遭,沿着生命之河行走,顺着春夏秋冬的节律,立足当下,向前看,柔和坚定认真地完成一次单程旅行,不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么?

干嘛非要扭伤脖子似的回头,或者固执地在原地打转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