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灶二班成长记录

小灶二班每日小记|2017.04.18

2017-04-19  本文已影响46人  莫凡成长记录
小灶二班每日小记|2017.04.18
小灶二班每日小记|2017.04.18
小灶二班每日小记|2017.04.18
小灶二班每日小记|2017.04.18
小灶二班每日小记|2017.04.18

(猫友calote推荐图片制作APP:美字)

part1
关于晨读

除了今天晨读里提到的微习惯,我还想跟大家聊一下另外一点。

距离上周六征文投稿结束已经三天了,不知道你的晨读习惯是否因为这次征文活动而变得有所不同了呢?

有仔细了解、认真参与这次征文活动的猫友应该都知道,这次的征文标准,是像晨读资料一样来写读书笔记。

可能,对于没有一定读书功底、笔记输出习惯的人来说,写这样的读书笔记,确实会有些吃力。这一点,我自己也深有体会。

但经过上周高强度、深层次思考分析并输出笔记,这样一个高密度的活动之后,当我再去读晨读文章,会下意识的,从拆书的角度解读晨读材料

这让我思考起来更加清晰,有条理;也会想要立马去搜一些关于晨读资料里参考的书籍的讯息,更全面、多方位的去了解,甚至直接买来晨读资料里的电子书/纸质书来看,更加丰富、巩固自己对晨读资料的学习。

假如,我们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在小灶群学习历程结束那一天,自己写得读书笔记能够像晨读资料一样,你觉得这个小目标实现的几率大么?

如果我们按照今天晨读资料里讲的,利用微习惯这个方法,我觉得实现的几率应该是蛮大的。

那么,如何将这个目标变成每天的微习惯呢?

作为初学者来说,从刚开始先坚持每天写,不限制字数的去坚持,每天都参与,不管多晚,不管有多累,哪怕只是总结性的一句话,都会让自己每天处于大脑思考运作的状态。

随后,再慢慢地增加自我语言的描述、开始分段、标注重点、用自己的话述表达、自己举例、作总结...

这样分解开来,每隔一段时间就精进一个小突破,是不是也是一种很好的微习惯养成呢?

我们不妨,来个小约定,未来的每一天,一起坚持,来个读书笔记微习惯养成记,到今年年底,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个小目标是否会实现,你觉得怎么样?

part2
关于话题

很开心自己提议的小问题被美少女朗采用作为今天的话题,能够让我有机会也了解一下大家对这个话题的解读。

我看到很多猫友都有讲到,如果可以穿越未来,想要到自己即将离世的那一年,回首一下自己这一生,过得如何。从而,让自己更好的珍惜当下,过好眼前的每一天。

我对话题的解读,基本上就是上面猫友的解读。说实话,我当时想到这个话题的时候,算是受到了古典老师得到专栏里清明节特辑的话题,以及之前猫叔推荐李开复老师的《向死而生》的启发。

很多人,都不敢面对死亡,觉得死亡是一件及其恐惧的事情。是的,之前我也是这样的想法。然而,越是避而不谈的事物,反而会不经意间给我们带来负面的影响,只是有时候我们没有察觉到。

与其逃避,不如坦坦荡荡的面对。

了解了生死观之后,对人生、生死似乎变得更加坦然一些。古典老师专栏里关于生死观,有这样一个观点,我觉得讲得挺让人明了的。

他说,最好的超越死亡的方式,就是把此生,活成天堂。

如果我们在活着的时候,过好每一天,即使死亡突然来临,我们是否也能更加相对的“无憾”一些呢?

不好意思,大晚上的,聊这么严肃的话题。但是,生死观,确实是个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了解、拥有自己的生死观呢?

古典老师说,只有深刻理解了生死观的人,才可能有完整的人生观,然后才有坚定的价值观。

想想,确实挺有道理的。为什么李开复在经历生死之后有如此之大的变化?俞洪敏对人生的解读也因为与死亡打过照片后而大彻大悟?看过二位老师写得书的朋友,应该会理解的更透彻一些。

我们不盼着自己有机会体验李开复和俞洪敏老师有这样的机会去体验生死,但我们也可以通过他人的生死故事,丰富自己的生死观,从而让自己的心,更加平静的去面对生活,面的名利,珍惜当下每一天,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part3
聊聊我的日常“胡思乱想”

001
早上醒来,看到群里有小伙伴因为我发的小记发红包给我,满满的感动。再看简书,竟然有二十几条消息。有打赏点赞的富贵儿、大晶、小媛,还有四班两位猫友;还有留言说终于等到我更新小记了。我很意外,看我写小记的,好多都是四班的猫友。

原本只是,自己写写,给自己班的猫友分享一下每日小总结和思考,并没有进行任何投稿,甚至连自己班我都没有发过简书、公号链接到群里的小记,居然还能被很多猫友“挖”出来阅读,这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是莫大的惊喜,也是莫大的肯定。

谢谢你们让我知道,我的小坚持,原来可以给更多人能量。哪怕,只是一点点。

昨晚,确切的说,是18号凌晨三点多,更完文后,原本打算像之前一样,在公号截图之后放Zine排版好再发到群里,但这次似乎比我现象中更需要花些时间去裁剪、拼接。如果我要是等几经周折之后搞完发送,估计天都要亮了。于是,懒了一懒,直接在简书导图片出来发了。

每次写东西,为了保证阅读体验,同时又要避开自己的平台来发布,常常试着各种办法倒腾。单单多出来的一道工序,有时候会花上长达半小时甚至更久的时间来处理,而且有时候还不一定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每每这个时候,我都很想笑,觉得自己有些奇葩。为什么明明有正常的路可以走,却偏偏要走那条少有人走甚至没人走的路呢?

嗯,我得承认我的脑袋回路似乎是跟别人有点不一样。不过,能够开心的去坚持一件自己想要坚持的事,还蛮开心的。特别是,还意外收获了很多一路同行的伙伴,哈哈哈。

002
孕妇效应你应该听说过,而且可能也在你身边发生过。

比如,我最近关注读书写作,结果巧的是我关注的大神们也刚刚有好聊到写作。

最近一周,古典老师的专栏也在讲写作。其中,说到的一点,让我想到了猫叔之前推荐的一本关于沟通的书《重要的事情说三点》,写作跟沟通在抓住对象注意力方面也都是一样的。一篇文章中,最佳观点数量是,只说三点。最多不超过5个、举例子做类比,用自己的理解去解读对一件事情。

可见,读书、写作、沟通,通用底层逻辑就是,思路要清晰,观点要精炼,表达要流畅。


好啦,今天就到这里啦,比心~希望今天的小记,对你有用。

PS:一不小心又熬夜了。感谢最近小伙伴们的温馨提醒早睡的问题,我也开始试着慢慢地调整啦。

(今天继续偷个懒,没有用其他软件编辑排版,大家见谅~晚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