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人生三书”
只要愿意花时间,书总有读完的时候。从起念头到真正读完,竟然花了两三年时间,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未必就有多好,毕竟书中的事,作为读者的我们早晚有亲历的时候,不见得就没书中描写有温度。只不过各种因素的差异,心境感受自然也不一样,如果诉诸文字,也有许多不同。再者,人总有一种不经人说就容易忽略某些“至理”的德性,而看书是让人长进最便捷的方式之一。
倒着读,对排第三的写父母亲、孩子、朋友、兄弟,也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的《目送》,感触很深。这个感触,来源于看着父母亲渐渐老去,为人子的我却还没有把业立起来,总觉得愧对他们。尽管一直告诉我家人平安、健康就是最好的。可有时候,这更像是无能者的托辞;来源于跟朋友相处汇聚起来的点滴。刚毕业时浪,后来结婚、生娃,随着时间的流逝,身边人越来越少,看得也越来越清、越透;来源于受社会鞭笞这几年的血的教训。那时候,魔都的天总是很蓝,嫌日子过得太慢,恨不得第二天醒来就毕业,等毕业季来临时,却难受得一批。那时候还意气风发,一幅天老大地老二我老三的牛肚样子。一定要挨打了才长记性,才明白梦想与现实之间有一道鸿沟。
读第二的《亲爱的安德烈》,那时候还没成家,还没为人父,没有太强烈的感觉。关于内容,更多是靠想象,想象未来的自己会怎样跟孩子相处、对话,是做传统意义上的家长,还是和书里写的一样,跟孩子以朋友的方式处。想象中我应该是比较好相处、比较好说话的,能充分尊重孩子,并把一些普世价值传递给他,然后让他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希望未来我的娃会以有我这样类型的父亲而骄傲。
现在有了娃,情形似乎和设想有所出入。
第一的《孩子你慢慢来》时,已为人父。这个过程,有对生命创造过程的不可思议,有初为人父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也有如看情书集般内心深切的柔软温情。但就是缺少一些耐心。日常带娃过程中,温顺时怎么都好,哭闹时起初感觉也还行,哭闹时间一长,就感到心烦。很多时候,容易忘了他还是婴儿,所有情绪都是通过哭闹,现在就受不了,以后要怎么处?还有,面对幼儿阶段的娃,我又会如何自处?
养大一个娃不难,但要养好,是一门学问。系列书给了一点启示,窥见一些门道,至于更多细节,还是得自己摸索。
父母、兄弟、朋友和成长过程中的起起落落,更是一门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