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写文章,最大的原因是书读的太少
以前觉得写文章很简单,就是把自己的想法按照逻辑进行表达,做到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并能够自圆其说,不要有太过明显的漏洞即可。
但是,最近我几乎搁笔,在简书也不再更新。
我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写出来的东西可读性不够,充其量叫做文字,而远远不能称其为文章。
任何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部精彩的电影,观众自然被吸引,在欣赏的过程中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会随着情节的推动不知不觉被带入并产生共鸣,连一秒钟都舍不得快进。
而我写的东西对读者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即便是读,也是快速浏览甚至直接关闭。
我犯了一个很典型的错误:写作时,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食材,而没有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考虑这到底是一盘什么菜。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也可能是大部分没有传播度的文章的共性问题。
当我想明白了这个问题以后,我懵逼了。
因为,当我尝试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考虑我的文字表达时,我突然间才发现我是一个十足的菜鸟,是一个12k纯小白。
读者对一个充满好奇的标题感兴趣,我不会起标题;
读者需要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开头,我做不到;
读者不喜欢被说教,大家往往喜欢喜欢一个有深度的动听故事,我做不到;
一些陈词滥调的观点,读者听腻了,大家需要一些新鲜的观点,我做不到;
读者喜欢一个温暖人心,引起共鸣的结尾,我一样做不到。
无法做到这些,想要自己的文章能够有传播度,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任何一个好的作者,都具备一个好导演的基因。
而任何一个好导演,他都干过一件事:阅片无数。
同样,任何一个好的作者,必须要具备一个基本素质:读书破万卷。
因为,我们所欠缺的种种能力,在别人的作品中早已经被运用的非常娴熟。
我们所需要的种种技能,在别人的创作过程中往往都已经成为了本能。
所以,在写作之前,一定要大量的阅读,并且不单单是读观点,读故事情节,更应该揣摩和总结别人在和读者对话时,是怎么样去层层迭代,各个角度贯穿融合,各个层面的抽丝剥茧。
只有不断揣摩,不断总结,不断模仿并不断改正,才会形成自己的技能。
是的,我们都热爱写作,每次看见存在脑海中的观点能通过文字呈现在纸上,它本身就是一种成就感,可以获得极大的满足,但是如何让承载了文字的纸张变得更有价值,才是我们更应该去追寻的意义。
所以,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多总结,这将是我接下来的重要生活部分。
阅读量远远不够,见识到的精彩影片太少太少,怎么可能手执导筒,自己导演出一部好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我充其量是下笔如有鬼罢!
最后,还有一个观点想表达。
我见到过很多和我一样热爱写作的朋友,但是他们的目的往往是希望通过写作得到金钱上的收益,然后坚持了一段时间,没能达到自己的预期,最后便不再坚持。
诚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通过写作赚钱,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推崇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意义的途径。
但是,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在“写作”和“挣钱”之间直接划上等号。
就像时下很多坚持“读书无用论”的家长一样,他们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就是把“读书”和“挣钱”之间直接划上了等号。
读书是让自己更加值钱,但是是否能够如愿赚到钱,还牵扯到工作类型、所在企业、机遇等等其他因素,它是一个复杂的甚至有一定“运气”成分的概率事件。
读书好不一定能赚大钱,但是赚大钱的可能性会提升。
读书差不一定不能赚大钱,但赚大钱的概率会降低。
我们不能因为没有看见直接的希望就否定读书这件事,毕竟读书的本质意义是让自身成长,赚钱只是成长的一种价值体现,还不足以完全评判读书这件事。
写作,大抵上也是如此。
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多总结。让文字更有力量,让文章更具价值,与各位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