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朝向未来的人

2019-05-03  本文已影响0人  如一书
网络图片:朝向未来

第六章说到教师个体的成长方式,以及教师成长共同体的运作方式,这一章其实是往回溯,如何建立这样的教育成长,也是教育改革共同体。

一、停滞、绝望与希望

所有想改变教学现状的老师都经历过学校不支持的情况,主要是担心影响学生成绩。多少人坚持了下来?多少人就此罢手?其实,所谓的成功,就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尤其指外在的客观条件),能独立的创造和改变,终于做成。如果一顺百顺的,那不是你的成功,是社会或者是制度的成功。帕尔默则阐述得很具体:

存在着一种“变革运动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把阻力视为任何事物的始点而非终点。在这种精神力量中,尽管存在制度的阻力,变革不仅仍然会发生,而且阻力有助于变革发生。阻力本身就显示对某种新事物的需要。它鼓励人们去憧憬其他的可能性,并激励那些为之奋斗的人们的斗志。

二、不可分离的生活

首先要更正一个错误,书中说罗莎女士坐在了白人的座位上,其实不对,真相是:

在下班的路上搭乘公车时坐在黑人区的第一排。

当时还实行种族隔离,公车上分白人区(前)、中间区(不分黑白、但是黑人要让白人)、和黑人区(后)。

车上的白人区坐满了以后,又有白人上来,司机就过来叫罗莎和同排的三个黑人给白人让座。罗莎拒绝了(因为她根本就是坐在黑人区),因此遭到逮捕。她在被逮捕时想着:“这是我最后一次会这样屈辱地乘车。”

蒙市的黑人开始拒乘公交车,除非如下要求得到满足:雇用黑人司机,礼貌对待黑人乘客,车辆中区位置先到者先坐,黑人无需让位与白人。这个拒乘运动得到了所有黑人的支持,4 万多黑人走路上班和外出办事,有的走了20英里(32公里)!而且这不是走一天两天、而是381天!!这场运动在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获得成功。

其次要明白什么是不分离的生活。所谓的不分离的生活就是遵从内心的指引,做到行动和内心的需要和要求一致。内心是什么?这里不是指心理情绪,而是哲学上的人的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即缘着性本善做事,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再就是按照自己内在的热爱做事,这种热爱有生物性,但绝不是那种私欲,而是按照独属于自己的那种天然的爱好,这正是世界丰富多彩的原因。人类文化鼓励这种多彩性,但社会规则却常常忽视个人性而求同,这是人类自身的悖论,本质上是在遏制人的私欲的同时,也扼杀了人丰富的个性。要想发展人类本身,就要坚持这种“个人化”的热爱,当然,这种热爱建立在自己的本性善的基础之上,即不伤害别人(至于你的成功影响了某些既得利益者那是另外一回事,从社会的角度说,这些既得利益者也该退出历史)。

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这种不分离的生活需要勇气,因为顺从社会的生活会相对顺畅些,一般也会得到比较好的物质报偿,但如果你违背制度,可能面临着失去很多利益。其实几乎所有人都对现实不满,对体制不满,但真正按照自己的内心做事的是少数,极少数。虽然这极少数人并不都是成功者,但这毕竟是在做自己。多数人往往生活在矛盾中,一方面不满当下的环境,一方面对标新立异者指手划脚。所以说,你想做什么,全在你自己。

还是看帕尔默怎么说这个问题:

要不再分离地生活,就是为自己的生命寻找新的中心,一个游离于体制及其要求之外的中心。这并不意味着人脱离体制,人可以留在岗位上;但这的确意味着人的精神离开体制而独立。人必须找到一个能使其站立于制度之外的坚实基础,找到他自身存在的根基,依靠这个根基,他可以更好地抵制组织的价值变成他的内在生命景观时所发生的扭曲。只要有足够的人用足够长的时间决定要过一种不分离生命的生活,最终就会产生社会和政治影响。但这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谋略,而是为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目的而经过深思熟虑的个人决定。决定过不再分离的生活不是一项借以攻击他人信仰的策略,而是为了催生一种最基本的需求,即一个人支配和引导自己生活的需求,应拥有的信仰。一场真正的变革运动的力量来源于承认和呼唤人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而不是指控他的对手们缺乏这些素质。

敌人不仅仅是“在外面”,而是首先“在这里”,在我们每个人对邪恶的妥协之中。

外部加诸于你的绝不会比你加诸于自己、自我贬低的惩罚更糟。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打开一扇原本就没有锁的小门,走进尊重心灵呼声的新天地。

做不做自己,只能由你自己决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