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07—会友的仪式感
闺蜜红打来电话:“中秋国庆假期八天时间呢,我们什么时候能见面啊?”英子听出了红的恳切,回答道:“是的呢,七八天时间,肯定能见面。我盘一下这些天的事情,咱们随时联系啊。”
放下电话,英子想,是不是有点应付?为什么这么说?
她有她的考虑:看望老人,陪伴家人,单位值班,和远方返家的朋友见面,朋友孩子结婚帮忙等等,真说不好哪一天呢。
英子依然觉知自己有点对不起朋友,平时每隔两三周时间,红和县里的几个朋友就约英子见面,喜欢她,还有一点依赖。每次英子会用心地抽出一个工作日中午,不午休,预订饭菜,和她们一起吃顿饭,叙叙旧,聊聊天,红和朋友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虽然是一个县城的朋友,英子每周都回老家,但公休日回去,因考虑陪伴,照顾老人情绪,所以英子会专心陪伴老人,不分心出去和朋友玩耍。这是英子到市里工作将近20年形成的习惯,朋友们都清楚,所以想见面了,大多时都是她们过来市里。
英子心地善良,内心柔软,但说话直接直爽,说完后常也喜欢回观反思。含糊回答朋友红后觉出有点不妥,马上想:把时间安排安排,确定好时间,尽快和红联系。
时间确定下来,打电话给红:“后天来市里吧,我等你们。”听出红的喜悦:“好,好,我赶快通知琳和焕啊,她俩都等着呢。”“假期一直在我身边嘟囔,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和你见面?”
定好了时间,英子开始在脑海里过电影:去哪聚?吃什么?让她们几点来?大概几点走?需要统筹安排一天的事情。
这是英子的习惯,满足朋友所需,同时兼顾方方面面的事情。
这不,昨天一早,红微信语音留言给英子:“我们几点过去方便?去哪集合?我们需要买些啥?过去搞个什么活动?”长英子四岁的红就是这样,尊重她,依赖她,信任她,可爱极了。
英子回复红“11点到小院,不需要买东西,东西齐全,来了教你们学跳一支舞。”
中秋时节,美好的季节,最惬意的早晚凉爽中午暖和的天气,体感舒服,特别适合户外活动。
天气阴见多云,适合院内用餐。英子提前来到小院,清扫院落,擦洗长桌,铺上桌布,摆上鲜花、水果、干果,烧水沏茶,点上户外蚊香……
英子边做这些边听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做饭的事不急,朋友来了一起做,素菜熟肉都已准备好。
现在聚会吃饭已是其次,人人丰衣足食,物质需求满足,见面聊天交流分享是主要目的。选择在院里,环境、氛围皆宜,又经英子布置打造一番,更有情调和仪式感。
红和朋友到了,推开街门,红惊叹:“哇,好浪漫啊!”“你太讲究了吧?”“做啥都要做到最好。”琳和焕附和着,“像迎接贵宾一样。”
“来者都是客,都是贵宾。”英子关闭手机听书APP,回应道。
“我负责院里摆设,你们去屋里做几个凉菜吧,我已经把小米瓜饭熬上了,主食是年糕,吃饭时热热就行。”英子安排道。
朋友都喜欢做菜,见面就是她们做,英子做其他。已形成模式,不用客气和推辞。
不一会儿,牛肉、鸡肉、黄瓜香菜、麻酱豆角、花生米、各种水果摆满院桌,茶水饮料备齐,吃着、喝着、聊着……
英子:“红,现在还在抄《道德经》吗?”
红说:“抄着呢,都快背下来了呢。”
英子:“是吗?太棒了!有啥感觉吗?”
红:“当然有了,学习和不学习,哪能一样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己原来有能做到的,也有做不到的。做到了就是暗合了道妙,没有做到,以后就努力做到。老子讲的都是人生的哲理。”
看着焕疑惑的表情,英子解释道:前年我和红还有琳一起出去旅游,我带了三本《道德经》,在外呆了10天,一起通读通学了一遍《道德经》原文和注解。红为此爱上了《道德经》,将其视为珍宝,返程回家后,每天抄写原文和注解,将近两年时间了。”英子扭脸问红:“抄几遍了?红。”
“三遍,正在抄第四遍。你们知道吗?自从开始抄《道德经》,我这高中毕业生也好像成了文化人,原来教育孩子不外乎那几句话:好好工作啊,好好努力啊,好好跟人相处啊等等,现在,什么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无为而无不为;以己无私成其私;夫唯不争,天下无人与其争……和孩子们讲起来,一套一套的,孩子对我都刮目相看了。”红有点自豪地说。
琳接话说:“我也在看《道德经》,但没有红用时多,我还看着其他佛学方面的书,都挺好的。”
焕在家照看着两个孙子,平时出门少,她说:“我把学习几乎都放弃了,带孙子体力上吃力,教育上没有自己方法,已经有了困惑,以后得多多跟随你们的脚步。”
四人在一起围绕《道德经》又聊了好多,这种分享很有意义。
饭后活动,英子把她刚学的一支《五星红旗》分解讲授,正值国庆假期,非常有意义的一首曲子。三人跟着英子,伸胳膊动腿,抬头挺胸,运动中带有感情,身心愉悦……
英子已经不满足于朋友聚会时胡吃海聊,没有什么主题的“家长里短”,见面嘻哈哈,离开空落落;她开始思考“有话题聊天,有意义活动”的会友仪式感,并尝试践行起来。
可喜的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