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五)滕文公上篇3——劳心与劳力①:原文注释1
【原文】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xíng)①,自楚之滕,踵(zhǒng)门②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chán)③而为氓(méng)。”文公与之处(chù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hè),捆屦(jù)④、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④与其弟辛,负耒耜(lěi sì)⑤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yōng sūn)⑥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⑦而以自养也,恶(wū)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yì)乎?”曰:“否。许子衣(yì)褐。”“许子冠(guàn)乎?”曰:“冠。”曰:“奚(xī)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zèng)爨(cuàn)⑧,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⑨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 dàn )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⑩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sì)人,治人者食(sì)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译文】
有一位奉行神农氏学说的人,名叫许行,他从楚国来到滕国,登门谒见滕文公说:“我是从远方来的,听说您实行仁政,希望得到一个住所,成为您的百姓。”滕文公给他一个住处。他有弟子数十人,都穿粗麻衣服,以编草鞋、织席子为生。
(楚国的儒者)陈良的弟子陈相带着弟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对滕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那么您也是圣人了,我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陈相见到许行,非常高兴,就完全抛弃以前所学的(儒家道理),改向许行学习。陈相来见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君确实是个贤明的君主,不过,他还没有懂得正道。真正贤明的君主应该与百姓一起耕种养活自己,既要烧火做饭,也要治理百姓。现在,滕国有储存粮食与财货的仓库,这是损害百姓来供养自己,怎么算得上贤明呢?”
孟子说:“许子一定自己栽种粮食才吃饭吗?”陈相说:“是的。”孟子说:“许子定要自己织布才穿衣吗?”陈相说:“不是,许子穿粗麻衣服。”孟子问:“许子戴帽子吗?”陈相说:“戴的。”孟子问:“戴什么样的帽子?”陈相说:“戴白绸帽子。”孟子说:“是他自己织的吗?”陈相说:“不是的,用粮食换来的。”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陈相说:“会妨碍他农耕。”孟子说:“许子用锅甑烧饭,用铁器耕田吗?”陈相说:“是的。”孟子说:“是他自己制造的吗?”陈相说:“不是的,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说:“用粮食换取器皿、工具不算是损害瓦匠、铁匠;瓦匠、铁匠也用他们制的器皿、工具来换取粮食,难道就是损害农夫了吗?并且许子为什么不兼做瓦匠、铁匠,样样东西都从自己家里取来用呢?为什么要一件一件同各种工匠交换呢?为什么许子这么不怕麻烦呢?”陈相说:“各种工匠的工作,本来就不可能一面耕种一面能同时做的。”
孟子说:“那么,难道治理天下就能与耕种一起干吗?有官吏的工作,有小民的工作。并且,一个人身上的用具,要靠各种工匠来制作才能齐备,如果一定要自己制作而后使用,那将率领天下人疲于奔命了。所以说:有的人操劳心思,有的人操劳体力。操劳心思的治理别人,操劳体力的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养活别人,治理人的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共同的法则。”
【注】
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神农与伏羲、燧人合称“三皇”, 相传他制造农具,教导人民种田。战国时,诸子百家学说多托古圣贤之名,“农家”就假托为“神农之言”。许行:战国时农学派的代表人物,可能是楚人。农学家主张:“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②踵门,上门。踵,至,到。
③廛:住房。
④屦,草鞋。
⑤耒耜( lěi sì):古代一种像犁的农具,木柄叫“耒”,犁头叫“耜”。
⑥饔飧 ( yōng sūn):早饭叫“饔”,晚饭叫“飧”,这里用作动词,指做饭。
⑦厉:害。
⑧釜甑爨,甑(zèng),做饭用的一种陶器。爨(cuàn),烧火做饭。
⑨舍皆取诸其宫中,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舍,何物也,后代作𠍽(shā),缓读为“什么”“甚么”,现代口语为“啥”。宫中:家中,古代住宅不分贵贱都可以叫“宫”,秦汉以后才专指帝王居所为宫。纷纷然:繁忙貌。
⑩率天下而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路:用作动词,指奔走于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