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
节奏感,不只是音乐,小说、演出、讲话、电影等等,针对节奏感的把握都非常重要,刚刚看完的《控方证人》,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两个字。
这个电影,是基于克里斯蒂的小说改编的,但电影和小说之间的差异非常大,就电影而言,尽管是几乎60年前拍摄完成的,其整体故事性、语言、趣味,依然能够完爆今天的诸多“大片”,其中原著、改编和导演功不可没。
电影从闲处落笔,将真正的犯罪和侦查故事隐藏在律师生活的后面,在闲庭信步中逐渐展开和推进,开始的部分,就是田园风格的小调,充满了风趣和幽默。随着当事人陈述、律师会见和开庭,直到女主出现在控方的证人席上,成为全电影的第一个高潮。要知道,电影拍摄的时候,是二战结束10年多的时间,很多英国人依然保留着对德国的敌意和惨痛的战争记忆,这个时候那个笔直高挺的德国人,站在控告自己“丈夫”的证人席上,带来的冲击有多大。
然后,出现了第一个转折,一个疤脸女人改变了这一切,将所有铁定事实推翻,再次出现的庭审高潮迭起,但律师那句“觉得一切太顺利了”为后面埋下了伏笔,原来真正的转折不是在庭审之时,而是在庭审之后。真正的事实、法律认定的事实、每个人眼中的事实,相互交叉对抗,每次转折都不啻于给急于站队和表态者的当头一棒。插一句,英美法系规定,嫌疑人不得因为同一个罪名被审判两次,哪怕陪审员做出的无罪判定是错的,也不得重新起诉。在几次转折之后,貌似罪犯被私刑处死,然后,律师所说的不能去度假,还要继续进行刑事辩护的说法,给了电影一种悠长的余味,可以让观众去想象另外一次庭审,给人的感觉,就是在紧张激烈的对抗和高潮之后,还留下低音提琴最后的余音。
好的电影,是历久弥新的,生命有限,时间紧张,真不应该把本来有限的时间去判断一个片子是否是烂片上,多看经历过时间筛选的电影,是不会错的选择吧。类似这样的电影,还有《M就是凶手》,这个上个世纪30年代的电影,其节奏控制和起承转合,绝对超过现在那些场面和技术充斥的诸多片子。
珍爱生命,远离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