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闪光岁月里的往事

2023-06-10  本文已影响0人  乡土中原

在那里,在那时,在初谙世事的朦胧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盛。

人老了,已逝的旧事,往事,故事会常常萦绕心间,越来越清晰如初。有上学考试前的疯狂玩耍,考试中的如坐针毡,考试后的痛哭流涕……

有失落伤感的灰色心情,有相互追求的朦胧爱情,也有互相帮助的同学挚情,还有肝胆相照结兄拜弟的义气深情。情,情,纯洁无瑕的无产者的深义厚情……

夜深人静了,我仍难以入眠,那段时光,那种情愫,那种怀念,刻骨铭心。犹如久酿的陈年老酒,散发着迷人的阵阵醇香……

(一)泥桌泥凳

世代农耕的先人们尝尽了不识字的苦,往往一个村也没有几个识字人。新中国成立后各村都办起了识字班,扫盲班,夜校或小学。村上的大人们晚上大都去识字班,扫盲班或夜校学习。人们用土坯垒成垛子,用高梁杆在上边铺排后,再用泥巴搪搪糊糊就成了课桌,垒成土坯垛子用泥巴搪搪就成了凳子。

我们上小学时,大都是泥巴桌子,泥巴凳子。家里稍好点儿的学生上学还能带个木制凳子,大部分学生还是坐土坯凳子。冬天的早、晚自习还得带上自制的洋油灯,洋火等 (以后才改称为煤油灯,火柴)农村人都知道,上学识字对一个人一生带来的好处。因此,大人们都教育幼童好好读书学习,学生们也都很自觉。

苦难是一门功课,只要好好的利用它,就是一种聪明,而这种聪明正是成长型思维。与其抱怨环境及其它,不如改变自己去学习,去努力!

(二)食宿学校

我升入初中后,课桌变成了带有书斗二人共用的木制课桌,配有一条木制长凳子供二人同坐。学生们除离家很近的都食宿在校,我们班五十六名学生中有四十多人吃住在校。

男生宿舍是三间相通的门朝北屋子,学生大伙有近六百人就餐,实行头天值班学生报饭制。

每天每顿饭由学生大伙用木制的大盆子盛着,主食用大筛子盛着,再由值班学生去分发。大家常常对稀得照见人影儿,箩卜丝切得比筷子还粗,仅伴有几根鱼娃似的糊汤面条有意见,一位老师恐怕学生们闹事,去给学生们做解释: “面条稀的主要原因一是面条少,二是兑水多。我一定马上向学校反映,让炊事班改进。”

这种类似笑话的表白很快就流传开来,倒也平息了学生们的一时骚乱。时间一长成了师生们见面的流行口语,和印有时代性烙印的幽默笑话。

(三)上体育课

初中学生大部分人食宿在学校。每天有早晚自习,上午有四节课,下午有三节课,根本没时间外出去活动锻炼身体。初中不像小学,一天早、中、晚从家到学校得往返好几趟,不锻炼也是锻炼。为此,国家教委规定中学生每周不得少于二节体育课。

我们爱玩的同学们都期盼着到操场去上体育课。体育老师整理队伍的立正,稍息,向前看,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齐步走,一二一……

(四)爱上英语

不少同学讨厌上英语课,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学英语干什么?没有实用价值。教英语的仵旺奎老师好像看透了我们的心思,上课时不断插讲一些有趣有味的小故事,让我们终生难忘,并渐渐地爱上了他讲的英语课。这也可能就是学识渊博的人士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吸引力,还特别受人尊重的根本所在吧。

记得仵老师在上英语课时讲过一个这样的小故事他说:解放前有一财主想为他那宝贝的儿子招聘个英语老师,无奈懂英语的人太少,老师难找。于是他张榜重金招聘,但榜文贴出去几天却无人应聘,财主心想是不是聘金太低?于是增加待遇,几天后果然来了一位风流倜傥的俊俏书生前来应聘。财主大喜,备上好酒好菜,请来多名绅士做陪。

席间,一名绅士说这个咱用的桌子,英语是怎么说的?书生不亢不卑斯斯文文地说“平面四条腿”。众人岂知对错?纷纷说,这老师的英语水平还是挺高的,讲得多好听。这时外边一个打伞的绅士合着雨伞后,放在门口进屋入席,一绅士忙问书生,雨伞英语是咋说的?刚一落音书生便轻快地说“伞把斯”,众人皆赞,都说涨知识了。席间厨师从一个上边粗下边细的坛子里取东西,一绅士赶忙急问,这个坛子英语是怎么说的?书生说“上粗底细”,众人皆伸出大拇指称赞。

书生受到好评,财主很是满意。酒足饭饱后,财主便同着众人支付给了书生丰厚的聘金,双方约定三天后开课。岂知财主一等再等也不见书生的影子,派人去书生曾告诉过的住地查找,竟无此人。

(五)周六晚上

周六下午上完一节课后,离家较远的同学们就陆续结伴回家了,周日下午再带好下周的口粮回校。我因离家太远,周六从未回过家。大冬天的晚上,冷风习习,寒气逼人,寝室内没回家的同学们则过上了少有难以忘怀的幸福之夜。

宿舍内空着好多双被子,大家分别拿来摞成厚厚的铺垫,睡在上边软绵绵的再盖上自己的被子。那个舒服劲呵,对于没享受过的人来说,你怎么说他也体会不出来!那时乡下的农家,往往一家子几口人合睡在一个脏不拉圾的被窝里,添个客人往往是睡草窝或打地铺通腿睡。

现在躺在学校软绵绵的床上,屋里还亮着电灯,睡在那天堂般的被窝里,不再按时间要求去熄灯,大家可以随便的胡绉瞎扯到自我安睡。第二天还能想睡到什么时候就睡到什么时候,没人去管,也挨不了老师的批评。那个自由,那个舒服,那个享受,一个字: 爽!

后来,我把这种幸福的感觉和美好的享受告诉了一些同学,一些家在城里的同学,部分乡下的同学周六也不再回家了,期待着周六晚上住在学生宿舍里,享受那个爽!现在想起来仍是我们的幸福美谈。

(六)爱上体育

考入初中,我痴迷上了打乒乓球。那年泌阳全县中学生乒乓球大赛,饶良三中《那时还属泌阳县辖管》的张书吉同学荣获单打冠军,这对我产生了极大的激励,那时我已是县城一中乒乓球队的队员。

对乒乓球的痴迷让我上课前,往往是最后一个跑进教室,听课时怀里还揣着自制的乒乓球板子,下课是第一个冲到乒乓球案子前,抢先来它几板子再去解手,然后跑回教室。星期天则早早围在案子旁边,与打乒乓球的同学们很规矩地排队打球,等候期间常用球拍子往墙壁上练几下子接球。

长期的痴迷让我学会了用鼻子闻闻就知道乒乓球破与没破,用拍子的手柄去赶碾凹下去的乒乓球,用鸡蛋清去沾贴海绵与球拍的开胶处……

我被选为校乒乓球队员后,自然而然逃避了枯燥无聊的早操,因为体育老师要给我们讲解怎样发球,怎样站立,怎样运动,近、远台步伐等等。发球时抛球的同时抬肘,注意收手腕……上旋,侧上旋,下旋,侧下旋,弧旋,侧弧旋怎样发球。如何搓球,削球,如何防守,如何进攻,咋打对角,咋用手腕,指尖去打球……

多年后,当我看到连获三届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的庄则栋撰写的《闯与创》后,才真正知道了怎样去正确的握乒乓球拍子。用他的话说:用全身去打乒乓球是小学水平,用手臂,手腕去打是初,高中水平,用手指,指尖打球才是专业或专家水平。

庄是直握拍的最著名国手,他说用手指或指尖打球,是能让对手根本就意识不到你接球后的真正落点,大大缩短了对手去接球的意识和时间差,往往看到球的落点后,来不及赶到球已在案子上弹跳几次落地了,真正起到了声东击西的战术效果。在我们当时的语言表达中称其为打滑板球。

(七)爱玩篮球

年轻人爱运动,我渐渐的又喜欢上了篮球。篮球场上的运动量很大,消耗人的体力,但年轻人有的是劲。篮球场上的跑动当然很费鞋子,我很渴望和街上的钉鞋师傅有点子啥亲戚或关系,不用出钱(也就没钱)就能钉个鞋掌子。

希望破灭后,再打篮球我干脆赤脚去腾、挪、跑、跳,脚上也渐渐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在家与学校往返的八十来里路上,不少时候我也是用赤脚丈量的。现在回想起来,那时还是挺接地气的。我最要好的同学张玉恒深知我爱打篮球,后来他当兵入伍后,用了三个多月的津贴为我买了双,我做梦都想要的回力球鞋,它让我珍爱至今。

遥想当年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不都是靠赤脚,穿草鞋走过来的吗?赤脚走路的锻炼也让我获益匪浅。初中毕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碰见了老同学李德伦,他正吃力地挑着百把斤红薯干回家,这可能就是他们一家子的口粮。我看得出他己经很累,很乏了,几句寒暄后,我就替他挑起担子朝他家的方向走去,离他家很近了,我才放下挑子说:“离家不远了,你自己挑回去吧”德伦说:“到家吃了饭再走。”我说:“不去了。”说完我就踏上了归家的路。

(八)迷上小说

升入初中后,我和要好的同学李万龙、王贵中、于承宗等人都迷上了看小说。从《林海雪原》里卫生员白茹的单纯、天真、美丽、善良到二零三首长少剑坡的冷静沉稳,指挥若定;再到杨子荣深入虎穴的大智大勇,气定神闲;以及《红岩》中江姐,许云峰,华子良等人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刻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从小炉匠栾平栾副官高唱的:“黎明的觉,半道妻,羊肉绞子,清炖鸡。”再到座山雕满嘴黑话,老谋深算的阴险狡诈。他让我更恨土匪反动派。

好的是万龙,贵中等同学看小说并没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痴迷小说却让我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由名列前茅的好学生一下子变成了倒数三甲的差等生。

那时,我的自我约束力极差,骄傲,任性和随意性极强。上早、晚自习课我也管不住自己,当看到一些有趣的打油诗作或一些搞笑的小文时极力宣讲、显摆、传播,让同学们争相传诵。我还在书桌上精心亲手刻下《林海雪原》作者曲波,《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名字。谁会知道那张布满瘢痕的课桌上究竟留下了多少学子的手迹和渗透的汗水……

初中快毕业了,我才感到了学习上的差距和压力。只好抓紧时间埋头学习,这时我才发现平时不声不响,极其低调的李道斌、靳中远等同学常常挑灯夜学,无声中给我树立了榜样。我考不上学怎么办?必须得象李道斌等同学那样努力!努力,再努力!

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课结束了,我深深地长叹了一口气。用手深情地抚摸着那张和我朝夕相伴的课桌,抚摸着桌上留下 的墨迹和痕迹,谁能知道这张课桌到底送走了多少辛勤学子?闻着那沉年老木散发出的芳香……它让我思绪万千。突然,我噙着的泪水哗哗流下,我依依不舍,依依不舍……

(九)缅怀岁月

我要把已逝的岁月用笔墨记录下来,也是对过往 的一种缅怀。岁月亦同一场大梦,繁华过后剩下的只是一片浓重的苍老,仓促之间隐现了数十年的峥嵘冷暖,岁月在生命中划过的痕迹是如此刻骨铭心。

人生已过半,岁月爬额间。

青春已走远,转身无少年!

难忘的同学情缘,

谁坐在我的前边,

谁坐在你的左边,

谁坐在他的右边,

谁坐在谁的后边……

回首那青涩幼稚的少年,

笑着笑着就泪湿了双眼。

一张张熟悉的童颜,

一个个熟悉的姓名,融刻在了心间。

今生相识便是缘,

这份情缘不由得让人心儿挂牵。

睁眼闭眼日出日落,

世故人情经历太多。

春夏秋冬悲欢离合,

成败得失循环交错。

不知不觉半生已过,

一路走来坎坎坷坷。

残酷的社会,复杂的现实,

怎能不让人身心疲惫?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何况你我他?

所有的是是非非,错错对对,

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贵,

咱都得一一经历,认真面对!

多少言语化做一句话:

共祝福老同学及其家人们

身康体健!幸福永远!永远。

多年后,我特意围着学校去转了一圈,两边小巷的土路已变成了水泥路面,两边的围墙粉刷得干干净净,写满了漂亮的红色大字标语。校园内秩序井然,记忆中的环境,物件,面目全非……联体草房的教室已荡然无存,拔地而起的是一层一层的楼房,宽敞的校园内绿树相映,鲜花竟放,同学们个个阳光,积极向上……

我默默地站在那里,彷佛又回到了那时,那年,那地,坐在那儿认认真真地看着小说,像一尊雕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