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辈可以5、6胎的生,而80、90后却一个、两个都不想要?

2021-06-03  本文已影响0人  乔立7

中国真的步入老龄社会了,大的不说,就拿我们村来说,2000多人口不大不小的村子,仅2020年一年,死亡人口17人,而新出生儿仅有2个。

国家出台三胎政策本意是想提升人口出生率,但现在的年轻人早活的通透,看的明白。

他们是从幸福中走出来的一代,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懂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他们追求精神独立、经济自由;他们更注重生活质量,旨在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

所以,生孩子对他们来说,远没有学习、考证、健身、赚钱、看世界来的重要。

那为什么我们的父辈、爷爷辈在那么苦的年代却可以5个、6个的生?简单思索了一下,原因如下:

生孩子就是财富,就是生产力

父母育有我们子女5个,记得母亲说过,生下二哥的第二天,正好赶上生产队分粮食,队长跑到家里问二哥的名字,匆忙中就起了个“小忠”的名字。因为当时不管年龄大小,只要有这个人头就可以分到跟成年人一样的口粮。所以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孩子越多分到的粮食就越多。

那个时候,打谷、收麦、种庄稼全是人力操作,很多农活都是几家人合作完成的。所以谁家男丁越多,自然就倍受推崇,其他家也巴不得跟这家人搭伙。而男孩一般读完初中就会回到家中务农,女孩则包揽洗衣、做饭,大大减轻父母的负担。

孩子一般都是姐姐哥哥带大

那个年代,父母只负责生,生完就得去生产队干活,孩子一般由奶奶,或者哥哥姐姐带大。

记得大姐曾经说过:她小时候最快乐的事,就是出去玩的时候,妈妈说她可以一个人去,这次不用带着妹妹或弟弟;还有她们班上课时,很多同学都带着弟弟或妹妹,老师经常课上到一半,小孩子的哭声一片,只能点名让谁谁谁先出去,把孩子哄好了,再进来上课。

没有贫富差距,大家都过得差不多

那个时候,穿衣、吃饭全是手工完成,种粮、种棉、纺线织布、染色裁剪,全靠一双手。大家都挣着差不多的工分,吃着差不的饭,穿着也不相上下。农忙时挥汗如雨,农闲时大家喝酒、打牌、侃大山。没有知识改变命运,没有对比也就没有伤害,日子反而都过得其乐融融。

所以,在那个信奉“人丁兴旺、多子多福”的年代,生孩子对于父辈祖辈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反观现在的80、90后,生孩子对他们来说,不仅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更要投入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有这些时间和金钱,用来提升自己、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上层建筑,不是更香吗?

二胎已是相当慎重

说两个同事的故事:A跟B年龄相仿,35、36岁的样子。

A进公司四年,从一来就把备孕生二胎(头胎男孩)挂在嘴上,随时准备着回家安享二宝幸福生活。

第三年的时候,好消息传来,她也早早请假养胎。不成想到四个月的时候却传来了她流产的消息。一问才知道检查是男孩(他们夫妻都特喜欢女孩),她跟老公商量后果断放弃。因为一想到以后男孩的调皮捣蛋、长大的后买房买车,加上她本身脾气不好,难免会鸡飞狗跳,而且对于从小花钱大手大脚的她来说,难免要降低各方面的需求。还有双方父母年事已高,带孩子肯定是指望不上了。所以权衡利弊,选择放弃,生活重归正途。

B是公司精英,做事雷厉风行。第一胎是女孩,已经9岁了,这些年来,婆家七大姑八大姨各种花式催生,令她烦心不已。但她却态度很是坚决,一是感觉自己跟老公三观不合,很多时候鸡同鸭讲,精神层面不同步;二是不想放弃自己这么多年苦心经营的事业,一旦停下脚步,势必会被她人取代;三是好不容易把女儿带大,小棉袄也很是贴心,但凡有假期她就会带着女儿天南海北的玩,她想带给女儿更大更好的世界。而这一切,她不想被二胎的到来所打乱。

生的起,更要养的起

现在的生娃成本真是太大了,从孕前的各种补给,到生产后的奶粉、玩具、屎尿屁,上学、教育、各种培训班,长大后的买房买车娶媳妇,简直就是一个无休无止的碎钞机器。更有甚者,结婚后还得给他带娃,想想,都觉得恐怖。

现在的年轻人不愿生孩子,不是说他们不愿负责任,其实是他们更负责任了。

他们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更要为孩子的人生负责,既然选择将他带到这个世界,你就要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将他培养的足够优秀。更何况,现在的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值远远高于自己,他要让自己的孩子出生就要赢在起跑线上。他们明白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重要性,他们明白自己的眼界与格局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

所以,更多的时候,他们旨在提升自我,尤其是当代女性,她们要兼顾事业与家庭,孩子对她们来说,只能是锦上添花,生不生孩子,我自己说了算。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一胎、二胎都不知道在哪,三胎更是遥遥无期。

要想人口增长,单纯的开放三胎是远远不够,即便是相应保障措施出台,我想,这个三胎,真的很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