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励志读书

《黑匣子思维》:重新定义错误并持续改变

2018-12-30  本文已影响36人  楠孩子
《黑匣子思维》:重新定义错误并持续改变

因为工作的关系,会接触到一些医患纠纷,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医疗事故引起的。医疗事故频发背后的原因必然是不止一个,而我作为医生与病患之外的第三方,凭着直觉就把那些冲突都归结到了现代医学并没有先进到可以治好所有病,而且医疗资源也十分紧缺,这两点上。

当我发现这两个问题在短时间之内都无法解决时,我顺势得出了一个看上去无比正确的结论:医患纠纷没办法根除,只好随它去了。

《黑匣子思维》:重新定义错误并持续改变

当我读完《黑匣子思维:我们如何更理性地犯错》这本书才猛然发现我在下结论时采用的“闭路循环”。

“闭路循环”是我们常见的思维方式,具体指我们曲解或者忽视失败、错误产生的相关信息,陷入自己的思维惯性中。要知道,世界并不是单一的、线性的,而是复杂的、多元的。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很难用一个或两个因素进行归因。像我那样仅是通过所见的事实去归纳总结原因,必然会忽略其中的矛盾根源。所以,显然“闭路思维”的危害通常是隐而不发的,却实实在在地阻碍了我们从失败、错误等消极事件中发现进步的方法。

马修·萨伊德是英国乒乓球的名将,既了解失败,又深谙正确面对失败的方法。退役后,攻读政治学、哲学与经济学,又成为《泰晤士报》的专栏作家、英国广播公司时事节目《新闻之夜》的撰稿人以及美国有线新闻网的常客。他凭借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在《黑匣子思维》中收集了各行各业以及不同人的失败案例、对待失败的不同态度以及产生的不同影响,又从心理学等学科入手发现和总结了对待失败的正确方法——黑匣子思维。

没错,“黑匣子”就是飞机上用于还原飞机失事原因的黑匣子。因此,简而言之,黑匣子思维就是从失败中学习。

《黑匣子思维》开篇就谈到了医疗行业,对犯错的微妙态度使得医护人员难以阻止类似问题再发生,为我的疑惑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的方向。如果说疾病存在复杂性、医疗资源紧缺是难以避免的,对失败、错误的态度却是本可防范的。妥善处理有关失败、错误的反馈信息,就是与“闭路循环”相反的“开路循环”。

《黑匣子思维》:重新定义错误并持续改变

不能正确对待失败的原因源于”认知失调”,也就是说当我们的信仰受到挑战时内心感受到的不安,而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么承认自己一开始就是错的,要么就是否认错误。否认错误,自然而然就会想方设法掩饰自己的错误。这样会让自己心里好受很多,但无助于进步。

最好的例证来自于产品的革新。就拿近年来受到大众热捧的戴森吸尘器来说,它的成功正是源于不断的试错。当年创始人戴森为了完善双层气旋分离器这项技术,进行了5127次试验。这个数字如此精确,也是因为他对每次试验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分析,运用黑匣子思维,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尽管每次都只是进步一点点,却在长期积累中产生了边际收益,实现了“最优化循环”。

假如,我们内心还是羞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无需感到太多愧疚。包括医疗业在内的很多行业对失败、错误的忍耐度是极低的,更多的倾向是对当事人的问责。这一点上,即使是在作者大加褒扬的航空业中也不可避免。如影片《萨利机长》中也描述了这样的场景:萨利机长成功完成了降落,却仍在调查中被问责为何没有按照航空守则进行处置。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掩饰错误的行为,如“叙述谬误”,下意识地编造故事来描述自己所见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又或者像“圆圈行刑队”一味地谴责别人而不从自己身上寻找错误,也就不难理解了。

因此,除了个人改变对失败的态度之外,群体也应改变对失败一味谴责的心态,用更公正、透明地态度创造一个可以正视失败、错误等负面事件的环境,从而形成更多的“开路循环”,实现共同的进步。

《黑匣子思维》:重新定义错误并持续改变

如果不能改变这样的大环境,我们能做什么呢?

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说:“真正的无知不是缺乏知识,而是拒绝学习的态度。”

重新定义错误并持续改变,才能正确面对失败,走出失败的“怪圈”,是《黑匣子思维》一书的价值所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