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我还不具备要孩子的资格
一
和朋友谈论了关于婚姻和孩子的话题。
朋友说,我倒不是多想结婚,就是挺想要一个孩子的,期待那种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可以看到孩子的满足感。
我说,看到孩子很可爱,我也忍不住想要抱一下亲一下,但是自己的孩子不一样了啊,除了看到他的满足感外,还需要对他担负起巨大的责任,我还没到可以承担这份责任的时候,所以现在我不会要孩子。
我今年24岁,处于很尴尬的一个年纪。
我已经满足法定婚龄很久了,早就可以领证了,如果速度够快,孩子都可以打酱油了。
但是24岁,我才刚毕业,步入社会没多久,连自己的人生都没一个明确的目标,仍在一团迷雾中彷徨,跌跌撞撞地寻求出口。
自己都过得很迷茫,我不想在迷茫中让孩子陪着我成长,更不想让孩子为我的迷茫买单。
二
迎接新生命,真的没有把他生下来那么简单。
孩子不是一夜欢愉后的意外,而是父母所有责任的汇集,除了给他足够的物质条件外,还需对他的精神世界负责。
其实说真的,太多的新生命来到这个世上,都背负了父母寄于的所有希望和使命。
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要孩子?
传宗接代,延续香火;
儿孙满堂,光宗耀祖;
年纪到了,不得不生。
如果把孩子当成了使父母扬眉吐气的砝码,好像就失去了生孩子本来该有的意义。
可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要孩子,孩子出生已经是既定的事实,为人父母就要对这份既定的事实有所交代。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需要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如果说,这里有份为人父母的考核试题,你能合格吗?
三
试题一:你的经济能力可以支撑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当年看奇葩说的时候,有一个辩题就是:没钱要不要生孩子?
老实说,看到这个辩题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要。
抛开理想主义的存在,钱确确实实是个非常必要的存在,有的时候,没钱真的寸步难移。
为什么说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就不要小孩,因为养小孩真的需要太多钱了!我们可以初步统计下孩子出生后,哪些地方需要用钱。
出生后,要给孩子准备奶粉、纸尿裤、衣服鞋子和各类婴儿用品(如手推车、学步车、安全坐垫、玩具等);还有必要的医疗费、疫苗接种费;如果自己想轻松点,请月嫂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讲究点的人,满月酒、周岁酒更是少不了。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就要为孩子准备教育资金,包括了必要的升学和兴趣爱好培养。除此之外,日常开销,衣食住行每一样都需要花钱。如果想要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消费力度也会随之提升,而且这个提升是没有上限的。
有人一定会说,穷人很多,他们的经济能力跟不上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支出,也无法给孩子提供除了必要吃穿外的额外消费,可他们的孩子也健康地长大了,所以到底是真为了富养孩子还是只是满足了为人父母的虚荣心。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没有想象的那样脆弱,在贫瘠的物质条件下确实也能生长,可那种从小就低人一等的自卑感会伴随他的一生。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没有错,可同时我也恨死了这句话,就如杜江在某个采访里说的那样:如果可以任性被宠爱,哪个孩子愿意在委屈中变得懂事呢。
肖骁也曾在《奇葩说》里说过,你们别觉得懂事是一个褒义词,人为什么懂事?还不是环境所迫?没有别的选择,他必须懂事!他不能向我提出任何我能力范围以外的要求,否则他就是不懂事儿。
如果我的孩子今后是因为我的贫穷而活得如此憋屈,那我宁可他从未来到这个世上。
而之于父母,我不想用那种我没有钱可我有爱的狗屁谬论自我安慰,更不想让孩子在我这种无力的爱当中小心翼翼地活着。
肖骁还有句话说得特别好,我希望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我面对我的孩子,我理直气壮!就算我没有办法给他一个拼爹的资本,我也不希望他因为我,只能去跟别人拼命。
四
试题二:你的爱能够给孩子多少安全感?
知乎上有人问,从小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长大后会怎么样?
有几个答案特别令人难过:
“太在乎别人的感受,总怕别人会误会我,哪怕委屈了自己,也不想别人不开心。”
“别人对我稍微好一点,恨不得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给别人。”
“从来不主动,觉得不属于我,失去了也不可惜,要么留要么走。”
“遇见喜欢的人自卑,别人追你都觉得自己不配”。
这些感受都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想法都特别消极,整个人也显得极度不自信。
家庭的因素对这种人格的形成是有很大影响的。
我认识一个女孩儿,从小就特别自信,遇事时的心态也特别积极,每天看到她都是笑盈盈的。
她对谁都很友善,友善里也有锋芒,她相信所有的善意都是发自内心,也从不对恶意过分斤斤计较。
她自信而不自负,看似平易近人的一小姑娘人格却特别独立,无论是在求学、工作还是恋爱当中,她都不羞于表现自己,更不怕别人否定自己。
她好像就是朋友圈里光一般的存在,从不带来负面情绪。
后来我得知,女孩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
父母相敬如宾,从不当着孩子的面起争执;父母也总能尽其所能地满足女孩所有天马行空的想法;父母从不吝啬于对女孩进行足够的鼓励,也从不在女孩做错的时候一味指责。
在爱里长大的孩子,内心多是充满爱和安全感的。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安全感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建立在孩子幼年时期。
孩子幼年时期接触最多的人就是父母,除了满足孩子必要的生理需求外,还必须顾及到孩子心理需求,保证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
而所谓的心理需求,就是父母给予的足够耐心的陪伴和积极向上的爱。
时刻关注孩子心理变化、营造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环境、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同样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
五
试题三:你会对孩子进行到道德绑架吗?
我想对一个孩子而言,最好的评价不是聪明、乖巧、懂事,而是天真和无邪。
可当父母把越来越多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时候,孩子的那份天真就越来越少了,说真的,懂事的孩子真的让人心疼。
很多父母未曾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当作一个强加了自己很多意愿的附属品。然后把孩子一点一点塑造成大众眼里“懂事”的样子,好像那样子才是成功的父母,虚荣心才能够得以满足。
《请回答1988》中,有句特别触动人心的台词: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撒娇罢了,只是适应了环境,适应了别人错把他当成大人的眼神。
懂事的孩子,也只是孩子而已。
“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一生当中有太多遗憾了,也有太多没有完成的梦。所以,我们就把那些梦想统统灌输给孩子,让孩子背负着这些本不需要背负的压力负重前行。
试问自己,如果你的孩子对此进行抗议,你说的最多的是不是“都是为你好,怎么那么不懂事呢?”
很多家长对自己这种赤裸裸的道德绑架视而不见,也忘了孩子本该有自己的梦。
诗人海桑在《给我的孩子》中写道: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你可以做一个全新的梦,梦里不必有我,然而我爱你。
我若有孩子,我最想给他的,是一个快乐的童年、一颗爱做梦的心和一份难能可贵的天真。
六
“18岁少年高考后写遗书自杀,称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泰国孩子在父亲的语言暴力下开枪自杀。”
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父母究竟要牺牲多少孩子来给自己的无知买单,究竟还要说多少类似于“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生你”、“我看你什么都不行”、“你看看人家谁谁谁的小孩”、“我怎么会生你这种小孩”的话去一步步摧毁孩子。
别再打着爱的旗号伤害孩子了,也别给孩子寄托过高的期望值了。
常有人说,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孩子身上看到的,就是父母有的样子。
否定孩子的同时,打的是自己的脸。
哈耶克说,那些使人间变成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使其变成天堂。
为人父母是一场修行,别让孩子成为你教育失败的祭祀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