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影像分析

2018-04-17  本文已影响127人  济南逍遥风

松茸的珍贵体现_腾讯视频

总纲:

立意

整个《舌尖1》都体现着浓浓的感情色彩。有子女对父母的亲情、有夫妻间的相濡以沫、有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依恋,有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还有家族的不息传承……

主题落到舌尖上,但故事深层里体现的是他们辛勤的劳动、对社会的奉献。对比以前的示范性的美食栏目,《舌尖1》加入了人文的因素,加入了感情,使内容更有了生命力。在普及知识的前提下,美味背后的故事,更具吸引力。

文案和镜头语言

真要为《舌尖1》的文案拍案叫绝。不只把食材和烹制方法介绍得非常详细,还在几分钟的故事里所地理、气候、环境、当地人的生活环境以及主人公的心理都有相对清晰的讲解,脉络清晰,语言精炼。

原汁原味的普通人生活,家的感觉和奋斗的艰辛都体现在每一个镜头中,在每一个主人公不多的语言中,体味到了生活的不易。食物的烹制过程,尤其是细节的渲染,让人垂涎欲滴、念念不忘。

剪辑特点

影片的剪辑简单明了,流畅自然,和文案响应相得益彰。在某些方面稍显不足,例如有些镜头稍显多余,仍可适当精剪。

实例讲解:

《舌尖上的中国1》第一集的名称是《自然的馈赠》,讲的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天然食材。它是由六个故事组成的,这里只就第一个故事展开讨论。

藏族女孩单珍卓玛采松茸的故事从远离都市生活环境的香格里拉开始。

1-1 【旁白】云南香格里拉,被雪山环抱的原始森林,雨季里空气阴凉,在松树和栎树自然混交林中,想尽可能的跟上单珍卓玛的脚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图1-1

时间、地点、环境和人物是一开始就直接介绍的,这也是大部分影片的开端的表现方式。这一视频组合,大约是用了22秒的时间来对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人公进行简单介绍。

在这里是用五个画面进行描述的,配合大自然声音来吸引受众,有风声、鸟鸣声、流水声,以增强人们对环境的理解。

简单明了。

其实,将受众尽快地带入影片当中是一种能力。哪怕是电影,1分钟吸引不了受众,在后面也很难吸引人,15分钟,人们已经开始评论这个影片的优劣了。

尤其是微电影,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一些基本信息带给观众,并尽快展开内容的讲解。

在这一部分里,剪辑师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做的,以大场景的香格里拉开始,用风声配合延时摄影画面,介绍雨季的来临,而对于原始森林的表现则用了中景配合鸟鸣来表现,雨季的阴凉空气则是用延时摄影云雾运动和天气变化时的云层特写来表现。

在四个空镜头之后,一句“想尽可能的跟上单珍卓玛的脚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介绍主人公的同时,已经开始了故事的讲述,使受众带着疑问“为什么不容易跟上她的脚步?”来观看影片了。

1-2【旁白】卓玛和妈妈正在寻找一种精灵般的食物,卓玛在松针下找的是松茸,一种珍贵的食用菌,这种菌子只能在没有污染的高海拔山地中才能存活。

图1-2

这个视频组合起到点题作用。在一阵寻找之后,马上给出了答案,同时对其生长环境和价值进行了简单说明。

纪录片有时候并不用像电影一样把一些悬念保存过长的时间。如果保留悬念时间过长,有可能会使受众失去兴趣。

在这个故事中,一般每一个视频组合大约用20-30秒的时间表现,这也是出于受众对某一小问题的关注时间来决定的。

在前一个视频组合中已经用远景对单珍卓玛进行了简单介绍,因此本视频组合是从人物的全景开始表现,并逐渐过渡到中景和特写,使整个视频组合的景别不断推近,受众没有突兀的感觉。同时对松茸也有种很自然的视觉感受。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音乐的响起,是一段非常轻快的音乐,说明捡拾的收获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1-3 【配音】一般走一公里的路才能找到一朵松茸。

【旁白】这只松茸的伞盖已经打开,品质不好。

【配音】以前的产量是很高,但是价格很低,今年的产量是很低,但是价格很高。

图1-3

在这个视频组合中,信息量很大,包括松茸寻找的不易、品质的好坏和价格的高低,但这并没有影响视频组合本身的连续性。

纪录片如果没有参与者的表现,整个影片会让人感觉缺少生气,就像简单的知识点讲叙一样了。而正是因为人的参与,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才使得影片有了生命力。

在这个视频组合和前一视频组合的衔接处,是用风光空镜头来转场的,能够很好地分割视频组合又使人不觉得突兀。这种方法在大量影片中应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比简单的视频转场要好一些。

1-4 【旁白】松茸属于野生菌中的贵族,在大城市的餐厅里一份碳烤松茸价格能达到1600人,将此物视若珍宝。

图1-4

在这里,把1-2中提到的这种“精灵般的食物”的价值具体化,和前面的内容有一定的递进关系。同时还将松茸的烹制方法进行了简单讲解,同时也对人们为什么追捧它给出了答案——“酽香令远离自然的人,将此物视若珍宝。

说一说剪辑,本视频组合和前一视频组合是用特写硬切衔接的,这类的场景转换方式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因为特写镜头的出现,明显和前一场景所表现的内容有相当大的区别,表现内容已经明显发生了变化。

整个碳烤松茸的过程非常简单,除了有厨师的中景以外,全部使用近景和特写镜头来表现,让受众更能真切地了解到其烹饪过程。从整个系列影片来看,大量的烹饪和制作过程都是用类似方法拍摄的,这也算是整个《舌尖》系列的特色吧。

1-5 【旁白】吉迪村是香格里拉松茸产地的中心,凌晨三点,这里已经变成一个空村,所有有能力上山的人,都已经出门去寻找那种神奇的菌子。

图1-5

1-6【配音】如果不早出来的话,别人在我前面,我就什么都找不到,别人把全部(松茸)都拔走了。

   【旁白】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2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图1-6

1-5和1-6按理说应该是一个视频组合,讲述的是村民早起去捡拾松茸的盛况和辛苦,这与1-4中提到的松茸价高联系在一起。

从半夜早起后的灶火,到摩托车载人们离开,到黎明时分人们仍然在步行上山的镜头,说明采集地的遥远和竞争的激烈。

从剪辑上看,基本使用了中景、全景和远景进行组合,镜头相对重复,有拖沓感。应该在能说明事情的前提下,尽量精简。

1-7【旁白】即使对于熟悉森林的村民,捡拾松茸也是一项凭运气的劳动,品质高的松茸都隐藏在土层之下,妈妈找寻着两天前亲手掩藏过的菌坑,沙壤土层中果然又长出了新的松茸,可惜今年雨水不足,松茸太小。

图1-7

这个视频组合对捡拾松茸的运气性和雨水不足造成的后果进行了渲染。

我对本部分剪辑感觉是拖沓。在开始的时候就有三个空镜头,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我甚至认为这一部分完全可以不要。

1-8【配音】妈妈就是不会注意自己的身体,光顾着找松茸,我就是有点担心,有一天她头晕倒在山上,毕竟她已经岁数大了。

图1-8

这个视频组合完全可以和上一视频组合合并,它只是一种亲情的流露,在纪录片中是常见的。除此之外,也可以从侧面表现出藏胞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从剪辑上来讲,因为是从女儿的视角对母亲来劳动和身体表现关心,所以只是给她一些寻找松茸的镜头,中景、中全景和近景组合起来表现人物的状态,这是一般性的表现手法。

1-9【旁白】酥油煎松茸,在松茸产地更常见,用黑陶土锅溶化酥油,放上切好的松茸生片,油温使松茸表面的水分迅速消失,香气毕现,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采用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图1-9

就本视频组合来讲,讲的是香格里拉本地牧民的松茸吃法,主要是酥油煎食,前面提到的碳烤松茸需要油,这里就是重复了,这个视频组合并非必要。

在镜头的表现形式上,仍然采用前面碳烤松茸的表现形式。

我们猜测剪辑师之所以要在这里又加上一段松茸制作的过程,而不是和前面的碳烤松茸放在一起,也许是为了人们已经好久没有舌尖上的感受了吧。

1-10【旁白】以前藏族人都不爱吃松茸,嫌它的味儿怪。原来的松茸也就几毛钱一斤,可是这几年,松茸身价飞升,一个夏天上万元的收入,使牧民在雨季里变得异常辛苦。

图1-10

1-11【旁白】松茸收购恪守严格的等级制度,48个不同的级别,从第一手的产地就要严格区分。

【配音】这个菌子是一级菌,相当好的,相当大的。

图1-11

这两个视频组合完全可以看作一个视频组合。它讲的是松茸的涨价过程和收购的等级,当然也对收购点进行了表现。1-10的镜头是藏民向收购点汇聚的镜头,1-11是收购的过程。

从剪辑上来看。这一部分表现力很不错,镜头组接给人的带入感还是挺强的。从表现个人到表现整体,从感觉上没有阻塞感。尤其是最后出现的牧民展示它的一级菌的时候,那种自豪感,现场的感觉特别强烈。

图1-11B

1-12【旁白】松茸保鲜的极限是三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在产地的收购价是80元,6个小时之后,它就会以700元的价格出现在东京的超级市场中。

图1-12

承接上个视频组合,这里主要表现的是松茸的保鲜期、精加工过程和流向。旁白语言不多,但再次强调其价格,给人以顺理成章的感觉。

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用特写镜头和延时摄影来表现。只是在最后一个镜头,某某着隔离衣白手套拿一大个松茸来回打量的镜头有点不知所云,败笔。

图1-12B

1-13【旁白】卓玛挤在人群中,上午捡来的松茸品质一般,她心里很着急。

【配音】我看到别人比我采的多的时候,我的心里还是挺慌的,心急。

图1-13

这个视频组合蛮有意思的,如果说从纪录片的角度来讲,是高潮部分。音乐配合画面,把卓玛的紧张心理刻画的细致入微。作为一个普通牧民,生活的压力也从侧面反映出来。 

从剪辑上来看,空镜头转场后,用中近景的镜头表现捡拾松茸比较多的人群,她们脸上写满了喜悦,而卓玛则用近景和特写描写她的心急的状态。两者不断变换,进行多次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在这里配乐的运用特别好,对人物的情绪和心理烘托得更加强烈。

1-14【旁白】刚刚过去的一天,卓玛和妈妈走了11个小时的山路,但是换回的钱很少,错过雨季的这一个月,松茸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全家人期待明天的好运气。

图1-14

卓玛一家焦急和期待的心理用大量的灶火照射下的人物表情表现出来,沉闷的场面令人对她们的生存状况感同身受。音乐仍然延用上一视频组合相对比较压抑的音乐来加强这种情绪。

从1-5到1-14可以定义为卓玛母女采松茸不算成功的一天,用一句“全家人期待明天的好运气”来承接不同一天的到来。

从剪辑上看,又是一个空镜头转场,这个镜头拍的特别漂亮,下午雪山顶上有一片云不断地舒卷,非常棒,雪域的味道特别浓。除此之外,还用以表现傍晚的临近。

灶火的燃起,也呼应1-5中黎明前的灶火,用灶火表现一天的到来,又用灶火表现一天的结束,这也是剪辑上巧妙的地方。除了三个中景和全景之外,用了七个特写镜头来表现人物的心理,从场景的大小顺序上来看,基本是按照大小大的顺序。而最后一个特写镜头向前放,给人的感觉应该更舒服些。

1-15【旁白】云南只有两个季节,旱季和雨季,从每年的11月开始,干燥而温暖的风,浩浩荡荡地吹上半年,等到5月底,雨水才抵达迪庆州的香格里拉。

图1-15

在前面已经提到过雨水对于松茸生长的重要性,大雨的来临更是卓玛一家期待的好运气的前提条件。

就剪辑上来说,用了七个下雨的空镜头来渲染气氛,而到第八个空镜头才雨后天晴,彩虹出来了。随着藏族歌曲的声音响起,音乐也变得轻快起来。

总体来说,这一段还是太拖沓了。一系列的空镜头的出现,并没有很多实质性的内容,完全可以精简,旁白也可以省略。

1-16【旁白】大雨让森林里野生菌都迅速疯长出来,但是杂菌不会引起卓玛和妈妈的兴趣,大雨是自然给的礼物,在相同付出的时候,好的运气带给卓玛更多的收获

图1-16

在这一视频组合中,呼应1-7和1-14中采集松茸的运气说,有对比和转变的关系在里面。“大雨是自然给的礼物”这句话也是对《自然的馈赠》中环境的点题强化。

从剪辑上来看,如果删除1-15这一视频组合,把下雨的镜头放到本视频组合一到两个,然后把野生杂菌的镜头少几个,整个故事就变得更加紧凑。

1-17【旁白】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村民们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图1-17

在这个视频组合当中,尤其是捡拾松茸时卓玛高兴的面部表情特写,对应前面她捡拾的松茸品质不高时焦急的面部特写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算是情绪冲突的制造和问题解决的最好诠释。

这一部分要特别提到最后几个镜头组合的变化过程,由特写,到中景,到全景,到远景的变化,让我们在视野上从小到大不断变化,使人感觉不到景别改变带来的突兀感。

一句“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村民们遵守着山林的规矩。”的旁白,再次点题“自然的馈赠”,完成故事的讲述。

1-18【旁白】松茸的味道虽然独特,但是流行在餐桌上不过30年,在中国的传统食谱中,还有另外一种来自山林的极品美味。

图1-18

《舌尖1》和《舌尖2》的文案显然是非常棒的,在两个故事衔接的地方,都会有一个转折性的旁白,就像这里的旁白,把餐桌上流行时间较短的松茸和传统食材竹笋用“另外一种来自山林的极品美味”很自然地连接起来。

总结

以上只是《舌尖1》中一个小故事的具体分析,也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它的成功之处。

这部纪录片的出现,改变了当时只是在厨房里制作美食的传统节目表现方式,令人耳目一新。而清晰的专辑分类、紧凑的故事编排、考究的镜头组接、使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呈现,尤其是浓浓的感情流露,都给受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使它成为纪录片中划时代的经典。

随之而来的各地方台的美食纪录片数不胜数,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