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申论、遴选备考(81)——九论宣传思想工作2
四、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科学的方法论,是打开新局面、实现新突破的重要法宝。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统一于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生动实践。
紧跟时代步伐,大力加强新闻舆论传播力。传播力的大小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舆论生成和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全方位加强传播力建设,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提高传播能力,才能有效提升新闻舆论传播效能。努力适应受众特点、受众需要,及时创新传播载体、传播手段,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直播平台、微视频等各种新闻生产和表现方式,进行分众化、多样化传播,实现多渠道宣传、全方位覆盖。坚持以融媒体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平台、人员、管理和价值融合,重塑组织架构和生产流程,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竞争力强的新型主流媒体,建好县级融媒体中心,解决好主流媒体服务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加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国际新闻信息的自采率、首发率、落地率,整体提升国内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综合实力。
加强科学宣传引导,有效提升新闻舆论引导力。必须做大做强正面宣传,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根据新闻价值和社会效果设置报道议题,精心策划重大主题报道、典型报道、成就报道等,真正把广大干部群众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始终把宣传重点投向基层一线,广泛吸收人民群众互动参与,以“走转改”的方式及时生动反映民声民意民情,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闻信息需求。正确把握“时度效”,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有理有据解疑释惑、疏导情绪;讲究引导艺术,注重趣味性、生动性,讲述好故事、传播好声音,有力有效引导新闻舆论走向。
持续壮大主流声音,不断扩大新闻舆论影响力。在传播格局、舆论生态深刻改变的背景下,要实现党的声音全覆盖、提升舆论影响力,关键是发挥好主流媒体作用,让主流声音始终占据新闻舆论的制高点。坚持“内容为王”,敢于挖掘现象背后的事实真相,善于提炼理性深刻的思想火花,在增强吸引力中提升影响力;精准把握群众需求,聚焦时事热点、社会问题和思想潮流,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分析报道,在增强针对性中提升影响力;不断提高重大新闻的首发率、覆盖率和转载率,坚持多媒体联动、全媒介跟进,在持续发声中提升影响力。
坚持党管媒体、党管舆论,切实增强新闻舆论公信力。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公信力是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的基本要求,是新闻媒体最有价值的内在品质,是一种被人民群众信赖的内在力量。必须强化党性原则,把讲政治守规矩贯穿到新闻舆论管理全过程。任何时候都坚持“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讲真话、报实情,做到以事实服人、以理性服人。主流媒体要第一时间发布准确、客观、权威信息,不给谣言、炒作留下可乘之机。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作用,抓好依法管网治网,加强对各类信息传播载体特别是新媒体、自媒体平台的管理,严格监督和规范涉及意识形态的言论和报道。持续在新闻工作者中组织开展好“三项学习教育”,明确宣传纪律,规范采编行为,维护新闻舆论队伍纯洁和舆论生态清朗明净。
五、坚持文化自信
民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我们党在宣传思想工作方面重要的理论创新。坚持文化自信,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我们始终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持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我们要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彰显文化自信。文化兴民族兴,文化强民族强。坚持文化自信,关键要突出思想内涵、彰显价值观念,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组织专门团队集中攻关,提炼形成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研发推出一批国外民众喜欢的文创产品,让中华优秀文化看得见、带得走。要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创作和翻译更多适合走出去的图书、戏剧、音乐、美术、电视剧等,打造更多体现国家水准、展示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要深化人文领域交流合作,持续打造中蒙新闻论坛、内蒙古文化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文化交流品牌,加强媒体、智库、民间等多层次合作,广交深交朋友,以民心相通促进互联互通。
六、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开创新时代、引领新时代的精神旗帜,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深化对宣传思想工作规律性认识的重要成果,也是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首要任务。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筑牢信仰之基,才能挺起精神脊梁;只有坚定“四个自信”,才能对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高度认同,汇成磅礴伟力。要抓住领导干部“关键少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等学习教育培训的首课、核心课,及时跟进、系统安排,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践行“两个坚决维护”,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要面向基层群众“绝大多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讲清楚成就背后的理论逻辑、制度原因,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信心和底气。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打牢思想政治基础。
科学理论能否为群众接受,既要靠理论本身,也要靠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的创新,吸引群众、影响群众,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要分类施策、靶向宣传,把握不同群体多样性的理论需求,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持之以恒开展“菜单式”、“面对面”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直插田间地头、进入千家万户,以“精准滴灌”防止“大水漫灌”。要适时不失时、适度不失度,把握理论宣传的时度效,掌握好时机、火候,善于抓住重要时间节点营造声势,又要防止忽冷忽热、时紧时松。要以新应新、变中求效,统筹“报、台、网、微、端、屏”全媒体资源,增加理论版面频道、节目栏目供给。适应网络时代差异化、碎片化传播趋势,运用先进技术,采取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的方式,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理论研究越深入,阐释越透彻,人们的认识越深刻,运用越自觉。要集中优势资源力量,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综合研究、专项研究,努力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把科学思想蕴含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从理论层面讲清楚讲透彻。要坚持平实务实,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和现实问题,始终保持党的理论创新“来自人民、为了人民、贴近人民”的鲜明品格。要打通理论工作平台,促进理论资源深度融合,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优秀思想理论成果搭建最宽广的展示平台。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础和支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当代中国实际为出发点,深入开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现实性研究,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推进学术理论创新,构建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话语体系,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丰富中国理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