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技巧:情理之中,意料之外2023-04-03
昨日在杂志上读到一篇原载于大型文学刊物《十月》的作家刘建东的小说《无法完成的画像》,大意是说:
1944年,十五岁的“我”与四十岁的师傅——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被一位中年妇女请去为她失踪多年的小姑子画像,没想到小姑子的照片被其女儿也就是中年妇女的外甥女小卿烧掉了。后来中年妇女想到了自家的全家福照片上有小姑子的照片,回家拿来作了样版。每天晚上,“我们”把未画完的画像留在小卿家的桌上,用宣纸盖好,用镇纸压住,然后回家。辛苦地画了四天,即将大功告成,计划第五天早上就可以收尾了。然而,第五天早上来到小卿家,“我”拿开桌上的镇纸,再揭开宣纸,却发现下面的画不见了!师傅也有些惊恐地看着空空如也的桌面,问小卿的舅妈,她说不知道。一脸无无辜的小卿也说不知道,而小卿的舅妈则怀疑是小卿干的,说“和她娘一样倔!”她说小卿的娘天天在外面净和一些陌生人打交道,未婚生了小卿。是小卿的舅舅帮着租了这一住处安置了娘俩。后来,小姑子独自留下孩子消失了。
师傅决定重新画。
每天晚上,“我”都把未画完的画像背回店里,睡在旁边守着。小卿让把画留下,她说:“你为啥要把它带走?晚上我守着,一定不会再丢了。”“我”不能说“我们”不敢相信她。
文章大约有八千字,不短。情节算不上扣人心弦,但也足以让我继续读下去。
过了几天,画也快收尾了。深夜,“我”恍若听到细碎的声音,起来一看,画不见了,惊恐的我循声打开店门,却见竟然是师傅在烧那张画像。
一年后,师傅也消失了。
1951年的一天,小卿找到店里让“我”给她娘画像。并讲述了所发生的事。她把我带到烈士陵园,指着四人的合照上的一个女人说是她娘,而我则惊讶地发现,其中有一男子竟然是师傅。文章结束了。
我着重要说是的就是这个结尾,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也正是这样的结尾,让这个本来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故事一下子得到了升华,有了亮色。也因为有前边形象形成的反差,这个意料之外的反转令小卿娘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光辉。于是,又让读者忍不住因意外发现而回头去想文章中间的部分。第一次的画像不见了,到底是不是小卿干的,作者写了小卿的“无辜”样,和保证不再丢,是不是一个伏笔呢?莫非那次的画像失踪也是师傅干的?如果是,但他又为什么表现出惊恐?并且他为什么还要辛苦地重新画?都是为了掩饰?这一切,给了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让这篇文章也变得言有尽而意无穷,越想越有味。(文/罗名旨 作者为媒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