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家读书•写作•遇见读书

徜徉在蒋勋的艺术美学中

2018-10-09  本文已影响152人  有双翅膀飞呀飞

这几天对蒋勋艺术美学丛书:破解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德加、高更之美的阅读,短短4天半,80万字,一字一句深刻了解、精辟领悟,这种速度与激情,可以用“疯狂”来形容。

这套丛书有六本,除了之前已经阅读过的梵高,另一本莫奈不知去向,虽有残缺,但这整个系列,确实如余秋雨所说,能让你在喧嚣时代,与伟大的灵魂在书中相遇,找回最纯粹的自我与感动。

丛书系列从欧洲六大美学大师及其作品讲起,细述生平、创作背景、社会大环境及艺术氛围,把人们带进了文艺复兴时期最辉煌的欧洲,并把那个特定时期所折射出来的哲学、科学、文学、美学艺术的思想火花传播向整个文明社会。

从美学开始,展开探索欧洲发展史,原来是一件很充实、很愉快的事情。

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

艺术的自由创作,确实给了艺术家们广阔的想象空间。只有创新与不循规蹈矩,才是艺术创作的生命。蒋勋说,写米开朗基罗时不能不提到达芬奇,缺了他们中的一个,文艺复兴的历史不完整。

在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在佛罗伦萨市政议事大厅同时创作的两幅巨幅战役图中,可以看出创作自由所赋予他们的力量。两个世纪艺术高手的对决,在同一空间留下相互辉映的传世作品,会是怎样的劲敌相遇?

在各自多番素描底稿的描绘中,达芬奇的《昂加里战役》,以马匹嘶叫奔腾、军士怒吼嚎叫而再现战争场面;而一生对比自己年长二十三岁的达芬奇既敬又畏的米开朗基罗却是从卡西纳战役高潮来临前裸体战士愤张纠结的肌肉去表现紧张战斗的主题。

也许,这就是高手过招,可以不动一刀一枪。

从这些有趣的创作意图里,我们对艺术的创作,也应该得到很多得益与启发。但当然,历史有时候很有意思,因为事实上,这两件作品都没有完成,只留下空白的墙壁作为历史上永恒的纪念与遗憾。蒋勋说,艺术从来没有高低之分,懂得向对手与敌人致敬,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强者吧。

梵高与高更

梵高与高更,他们在同一个时代相遇,也在同一个城市相遇,他们相遇在文明的高峰。因此,谈梵高时不能不谈高更,缺了其中一人,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欧洲美学也不完整。然而,相遇相知的两个人,却因第二次相遇并生活在一起两个月,缺乏了各自独立的孤独创作空间而决裂。可能是两位自我如此强烈的创作者,都在为各自的创作做巅峰的冲刺,其实很难分心去理解对方的需要。

之后,梵高躁郁不安,用刀割掉了自己的耳朵,在精神病院完成了他人生中最精彩纯粹的《向日葵》,后自杀。而高更也在经历病痛、穷困和失女之痛后创作了伟大的史诗巨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要到哪里去?》,如哲学拷问,问出了他对梦中塔希提的向往的更多“天问”。

 德  加

我觉得,德加应该是这几位大师中最让人讨好的一位。出身贵族,却关注人性主题的德加,既描绘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也透视繁华背后的人与人疏离的孤寂与荒凉。正是这充满人性温情的笔触,让他与当时号称主流“印象派”的众多艺术家格格不入,也就成了蒋勋所说的“凝视繁华的孤独者”。

蒋勋破解美学

我不清楚蒋勋为何只选取这几位艺术家作为他艺术美学丛书的典型,但我理解中的他们,都是有着众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梵高的《星空》,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创世纪》,德加的《洗衣女工》,高更的《永远不再》等作品为世人所熟悉,他们有着独特的个性或者是与众不同的艺术生命,他们都是史上极具争议性的人物。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他们对世界艺术界的影响极大,而美学又是一个不能一概而论的议题,但它又是一个世界性的语言,让人经历时代变迁后依然深深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在文艺复兴来临前那个只信奉《圣经》的黑暗时代,作家薄伽丘以《十日谈》打开了第一扇窗子,使黎明的光照在渴望体温的身上,让当时频临瘟疫死亡的人明白,人在禁忌中麻木地活着,和死亡没有太大的不同。《十日谈》的救赎唤醒了中世纪民众对抗封建、权威、禁欲的基督权力中心,开启了文学传播的一个苏醒时代。

我想说的是,任何一个时代,无论文学、哲学还是美学,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这些学科的存在也许不能温饱,但在抵抗暗涌、唤醒良知的价值上,给了历史很好的回答。

向艺术大师们致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