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本书!
《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书,不同的自己》
几天前看了一本书《西西弗神话》,那时候看这本书其实并没有怎么看懂。然后中间时隔好几天没有看这本书了,今天又看了这一本书,突然又觉得领悟到了什么。
从今年开始,才接触这类对于我来说比较难的哲学类书籍的。主要是因为受到一位老师的启发,在学校蹭了哲学院的课。有一位老师说,虽然哲学类的有些书籍比较难,但是一定要自己亲自去和那本书打交道才可以。其实刚开始看,确实会比较吃力,总是容易走神,有些东西看着看着总有一种放弃的想法。但是今天看时,确实有一些新的收获,对于荒诞这个词有了新的见解,有时候对于消极词汇,比如荒诞这种,正因为它的存在,我们才可以绝处逢生,为一些悲观找到一些可以容纳的容器,然后接受这种情绪的存在。
想到了今年看书类型的增多,主要是哲学类书籍,真的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以前看散文和诗集偏多。更多是一种感性的沉溺,适合自己口味的作者,就能看很久,而不喜欢的文风就直接不看。而哲学类的书籍,刚开始看,很难用以前那种看书的方式坚持看下去。有时候看不懂一点,就有放弃的念头,还好我不是追求完美的人。我在看时,对于有一些看不懂的内容,会试着跳过,抱着一种现在只是和它稍微打打交道而已,以后有缘在深入了解的心态,反而在看的时候心理压力不是很大,就能慢慢看进去一些,走神了就慢慢回到书中。
回想到自己对于看书这一爱好,确实是经历了几个阶段,看书的方式方法也有一些改变。
从初中开始看书的,刚开始看书的时候,主要偏向于出版情感成长类书籍,那时候的看书,是为无聊且枯燥生活所找的避难所。没有什么看书的方式方法,看书主打就是一个缘分,和一本书的相遇如果我感兴趣了,就看完,如果不感兴趣就不看。所以看的书也挺杂的。
然后升入了高中,因为学业的压力,还有学校老师的打压式教学,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以前每逢放假还是能看书的,这个阶段的假期只能够吃一段饭了,然后买点东西,休息整顿这些了。这段时间应该接触的书,难忘的作家有顾城和三毛,这时候会看一些偏文学类的散文,还有读诗。高中,是我读诗,看诗,写诗的开始。那时候看书也没有什么方式方法。说到看书的方式方法,当应该写写大学。
大学,越来越多的时间属于自己了,看的书从偏向于文学性的散文,到一些各类有文学性的小说,然后到哲学类书籍。随着看各种种类的书,我开始用不同的方式方法看不同的书。当然了,这期间诗歌还是没有挺过的。看书的方式方法,有时候会截取片段,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有时候看完一本书会写整本书读后感,有时候还会画思维导图。
其实到大学来了,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看的电子书比较多了。对于看电子书,我保持中立的态度。我不排斥看电子书,因为它真的比较便捷,和方便我做笔记。但是我对纸质书还有着一定程度的喜爱,发现了一些喜欢的书,还是会倾向于去图书馆借来纸质书看,偶尔会买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