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入门必读的13本书︱09:从点子到产品
产品经理的价值观与方法论
作者
刘飞:前锤子科技产品经理、嘟嘟美甲联合创始人,知乎累积28W赞同。
这本书可以告诉你,产品人员应该向何处用力,如何去分析问题,如何去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如何形成良好的工作方法论,如何发现一些优秀的产品为什么优秀的原因。
关键词
工作流:产品人员每天都在做的具体事情
方法论:在具体工作中抽象出来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核心逻辑
认知能力:了解产品工作的基本方法论、看更多优秀的产品、经验的积累学习
执行能力:如何推动、如何与人沟通、如何进行个人管理及团队管理
接受全新的工作方式
建立全新的知识体系
执行全新的学习规划
本书的主线大纲
产品经理的工作本质上就是要抓住用户的痛点、实现产品的价值,所以一开始对用户痛点的深挖和对产品价值的极致探究,都是后面设计功能、推进项目等工作的地基。
用户是不是有需求?你能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到底为什么要用你的产品?这对用户有什么意义?
很多产品人员有个很常见的错误:先想一个结论,再去找能证明这个结论的论点。特别是想用一个产品,就能满足用户所有需求的想法。
做需求需要细化再细化,而不是一开始就朝着大而全的平台化方向去思考。
真正合理的产品逻辑是什么样的呢?就是需求能良好运转起来。
也就是说,需求是纵向的、纵深的、提高效率的,不是横向展开的。
做产品逻辑时应该掌握一种方法,那就是把所有想到的关系梳理清楚,并且画成流程图或结构图,在纸上运行一遍,看是不是可以跑得通。
作者从三个维度九个方向给出了一个产品模型的检验矩阵。
首先从最底层看要判断市场、需求、用户是否真正存在。
其次再看需求满足的逻辑是否合理:提供的可能、发生的场景、接受的意愿。
最后,要看产品模型创造的价值:是否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更好的体验。
另外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错误是:我们自认为用户的问题既然是真实的,那用户就真的需要解决。你认为的问题,用户不一定认为是问题,这关乎问题界定的标准以及角度。
工作流
需求分析+功能设计
无论是基于场景深挖需求还是基于人性的本质深挖需求,都要建立在用户行为习惯上进行深挖需求。
基于场景,是面向用户;基于人性本质,是面向最本质的需求。
要提醒的是,很多产品会把逐利的人性运用在营销之上,但错把这个当成了产品的特性,以为产品本身也能满足用户逐利的本能。
我们要理解需求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然后去满足这个本质,而不是用形式上的花样和心理上的充实感作为衡量需求的标准。
产品管理就是要把握管理的节奏感和效果。
比如文档管理,能够减少甚至免除在开发过程中技术人员跟产品经理沟通的文档就是好的文档。
比如需求管理,在获取需求时就必须做一个判断并且记录。如果不做判断,等做的时候根本没办法梳理出头绪,可能大部分时间都会浪费在折腾需求清单上。
作者在此强调,了解需求背景很重要,没说清楚原因的需求、不说清逻辑的需求和不是实际遇到的需求,一律不记录。
每个需求为什么在目前的位置和状态,产品经理必须了如指掌。
同时,需求的各种变化、调整和以外,应当同步到整个团队。
在产品管理里工作流中的管理也非常重要。
如何让协作标准化和流程化,如何管理个人的任务、时间、精力和知识,如何进行团队管理等。
好的产品经理不仅要自己有执行力,还应推动团队提升执行力。
方法论
在产品工作中的核心逻辑,如何处理问题和怎么样去沟通只是在工作流中的方法论,而如何去成长,以及怎样自驱动,才是核心的方法论。
处理问题有一套内在逻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但值得产品经理注意的是,我们需要对问题进行定义:什么是问题?它为何能构成问题?这个问题是否完整?
对待潜在的问题,产品经理要发掘出来并且把它们定义清楚。
任何达不到预期的事情,我们都要考虑是不是真实需要解决的问题。
同样道理,沟通也有一套内在逻辑。
沟通无非表达和接受:清晰准确地传达到位,准确快速地理解到位,再加上一个沟通时的心态、情绪问题。
最高阶的沟通,是要让别人促进自己的工作。
总的来说,作者的这本《从点子到产品》覆盖了从0开始做产品的方方面面,无论是需求上的把控,工作流中的管理,还是工作背后的方法论,以及成长路径,对于一个互联网产品从业人员来说都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
每一个产品经理,都应该衍生出自己的一套产品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