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堂论金瓶梅》:叹为观止而不能止
《金瓶梅》看了十几二十回,没耐心看下去,遂弃,明清小说写得好的实在多,就拿现在的网络小说来说,但凡是古风一类的,有一半都该是承袭自明清小说的。但网络小说是划几次页面,就能进入情境的,它被生生的剜去和剔除了一些东西,才令其符合现如今的语境。《金瓶梅》则不同,它诞生在明代,架空在宋代,里面的用物器具暂且不提,单单是这称呼就有些麻烦,富贵人家的仆人用人称呼主人,不是老爷太太,也不是官人安人,而是称爹喊娘,这就和固有的一些知识发生了冲突。
看《秋水堂论金瓶梅》时总想起被张爱玲的《红楼梦魇》支配的恐惧,什么葱绿什么桃红什么衫子什么袄子都有了深意,乱糟糟的、五光十色地兜头倒了下来,令人目不暇接。尽管张爱玲十分有条有理地缕陈分析,但我还是看的如同进入迷宫,不知所往。至于秋水堂的这一本则浅白很多,如我这般没有将《金瓶梅》看完的人,也能大致地理清人物关系和各处的伏笔与暗喻。在快要结束的时候秋水堂感叹,“只是一部书而已。一部书,只是文字而已。然而读到后来,竟有过了一生一世的感觉。”其实,作为读者的我又何尝不是这样的感受。这书就像是一位伶牙俐齿、生气蓬勃的导游领着我到光怪陆离的世界里去了一场,里面有美人、有富商、有虚伪的官员、有狡诈的媒婆,有好心丧命,有恶人果报,到终了,千里孤坟、几蓬青藁比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还要凄楚荒凉。
秋水堂的笔致简练干净,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每一刀下去都能够准确地切到人物们的痛脚与当时社会的弊端,正如她所说的那般,对于这本炎凉书,这本奇书,我们不该用一种猎奇的心态去观看阅读,而是应该怀着一种慈悲之心。
古人说,善善恶恶。《金瓶梅》的作者不是道学家,他没有想着借由传奇故事来教导世人一心向善,今生受苦种因,来生享福果报。
私以为小说的一大重要特点就是展现,而不是批判。只有当作者将故事都悉数摆放到了读者的面前,读者才能如逛街的客人过来挑选他们喜欢的人物或者情节,进而在其中体会到不同的感情和哲理,一旦作者能与读者心灵相同,亦或者说,作者想写出来的东西被读者感知到了,那么这一笔交易也就成了。
毋庸置疑,秋水堂是完成了交易的人。她熟知作者的心思,能称赞他,不惮于写出现实社会的善与恶。我想,这样的人是大无畏的,酒色财气、贪嗔痴欲,都成了他笔下的陷阱,都成了他创造出来的“虎中美人”。
若是不读秋水堂的评论,我大概是不会知道小说中竟然用了如此多的隐喻、暗喻和对比、映像。以我浅显的瞳孔,大概只会把一个故事囫囵地吞下,如同呆子吃人生果一般。
只是在她的论断中有一节写应伯爵不会做诗,说他作诗粗俗,像薛蟠,我倒觉着更像是联诗时的王熙凤,做出的一夜北风紧之句。
《金瓶梅》诚然是《水浒传》的外辟之作,也影响《红楼梦》良多,有承上启下之用。三者同读,两相比较,想来别有一番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