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意象的臆想
走在温暖的秋日阳光下,想着今天的写作作业,不知该把哪一个写下来。最近我常常想起某个文学理论作者关于深层结构的阐释。他用一个短语便构造了一段很长的关于秋日村庄的景物描写,感觉好像他在为深层结构的展开举例时,马上就脱口而出一串数百字的优美句子(当然我明白事实真相也许并非如此,但至少表明他一气呵成的流畅性)。在近日学习了意象的理论知识后,我觉得我也应该尝试同样的事情。我在纸上写下了秋日的故乡几个字。秋日的故乡你有意象吗,我问自己。我现在没有,但是它们都在我的脑子里,只要我去打捞就能浮现出来。打捞意象这个说法是寻虎老师的文章灌输到我头脑中的,我喜欢这个词。一个强烈的动作,一种生命之力,让我想起幼时追随哥哥们一起在小河汊里捞鱼的往事,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我把寻虎公众号里的文章粗粗看完了第一遍,关于意象的概念和知识在我头脑里生了根。
过去一年来我常常记录立意,这是在一本美国人的写作指导书中得到的教益。他的立意显然和中国人教材中惯常所谓的立意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所谓的立意自然是很落后的概念,是限制人思维,用概念来指导写作的落后写作方式的代名词。
西方人关于立意的概念为我发挥过一些作用,我常常在有感而发的时候用寥寥数字把想法记录下来,在一段时间之后,相关的想法积攒起来便是一篇我感觉可以为之一写的文章。有时这些立意甚至令我感觉自己思如泉涌。
那么立意和意象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呢?我之前的记录方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呢?或者它们只是不同的名词,实际上指向的行为,导致的后果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比如,书中关于立意的描述:立意可以从一个场景开始,可以从一个人物开始,甚至是头脑中一念而散的想法开始…只要它能够激发你的联想,只要你能够由此发散开去,展开你的故事,都是立意,也就是写作的起点。
立意是一个念头,一个有待深入和扩展的想法。似乎立意和意象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意象似乎有一个更实在的依托。比如我看到儿子的小红鞋产生了种种联想,如果作为一个立意来看待的话,重点在于它引发起来的想法,这个想法也是可以不断拓展下去,可以很深刻,就像《墙上的斑点》。但是意象的内容要更加丰富,它要求把这个意象的引发物相关的情境,感受等等一切都纳入其中,在情境方面引发更多的联想,创造出更多意象。通过感觉“解释”,创造出关于生命的领悟。让读者不知不觉中身临其境,参与到作者的想象中来。我想这应该是二者最大的区别。
意象是身体,而立意趋向于意识,是身体的思想。有了能够被感知被想象的身体,思想才会成为活物。离开了身体,大脑和手的在场感,想法便从鲜活的艺术品,跌落成为冷冰冰的,缺乏生命的工业制造物。意象用形象化的方式来阐释思想,立意用叙述的方式解释想法——二者对于情境场景的关注度有较大的差别。意象思维法力图用形象展开思考。这大概也便是文学与哲学的本质区别。哲学离具体可感的意象越远,反而有更高的深度。
意象是思想的入口。存在意象的思想是心灵的感受,是另一个生命呼吸的喷薄,是实在; 缺乏意象的思想只是思维,是抽象。
文以载道,意象载意图。主题是那个巨大无穷的意象组合,一个如建筑群落般的意象整体。主题所指及其呈现方式,是我们对意图解读的根本。主题与技巧同样重要。意图常常不在于言语的表层内容中,而在于传达言语的方式中。意象如同一个三棱镜,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得到的是不同的色彩图像,带给语言以深厚的潜台词,并经得起阅读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