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专题投稿

无忧河畔的蚂蟥捕猎者

2024-01-07  本文已影响0人  烟火漫长

我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皖北农村,对小时候的农村印象只有一个字——贫穷,那是真得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除了辛苦。我有记忆的第一件事就是从来没有见过白面馒头,有一次到姥姥家去,看到白面馒头都不敢吃,只愿意吃黑黑的窝窝头,到现在还被我几个舅舅拿来笑话我。

那个时候的皖北农村,农村民居有砖瓦结构的不多,还有不少的土坯房。我家住的就是七十年代建的土坯和青砖混合的农居房,算是中等的了。受当时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和改革开放的影响,整个村子里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但又保留着浓厚乡村传统色彩。村里到处是泥巴路,只有村东头的一条能到县城的石子路,连柏油路都没有。刚刚通电,还不是太会用,总有人或动物被电到,也有不少酿成悲剧的。农耕还是依靠人力和畜力,很多家庭开始寻找非农耕的就业机会,慢慢开始脱离土地劳作。我记得自家的代销店生意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似乎那个时候的人们都不愿意触碰经商的行为,农村的改革开放总比城市要慢上一拍,人们还沉浸在社会主义大锅饭的保障中,不愿意亲自下手赚那个资本主义的钱。外出务工开始兴起,村里“空心化”现象开始显现。

不过那个艰苦的年代,并不影响我们小孩子的生活,每天与阳光、土地、田野和树木为伴,无忧无虑,生活简单而快乐,空气中都弥漫着泥土与青草的香气。大家也总能找到各种机会玩得不愿意回家,每到晚上月亮升起,家家户户的烟囱开始冒起烟,村子里到处响起呼喊声“大林,回家吃饭了!”“狗蛋,再不就不要回来了!”还有各种唤鸡鸭鹅的声音,现在想起来那个场景,还历历在目,犹如电影片断回放一样,真切如常。

在所有快乐的游戏当中,有一些还能带来一些收入,也会考虑到实用性和赚钱,比如比如秋季捡拾各种柴禾,捆好了拿回家,过冬用,还有夏季摸知了猴,拿蝉蜕的壳卖了换钱等等,我印象当中比较赚钱的还是到河边捉蚂蟥。夏日炎炎,烈日炙烤大地,我和伙伴们在乡间小沟塘、河边草地等,仔细寻找一种“宝藏”——蚂蝗,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生物,却成为我们换取零花钱的最有效的秘密武器。

蚂蝗是一种喜欢生活在水边潮湿松软地带的软体动物,它们对水的流动非常敏感,通常会在水流缓慢或静止的地方出没,一般栖息在水边的石头、水草或泥土中。它们喜欢吸食动物的血液,每到夏天,河边的蚂蝗就会变得特别多,成为我们捕捉的对象。

抓蚂蟥,是一门讲究技巧与经验的手艺活儿。蚂蝗通常在黄昏时分开始活动,所以我们会选择在这个时候来到河边,需要眼疾手快,一眼瞄准,才能抓住它们。我至今仍清晰记得,那些阳光斑驳的午后,我们几个小伙伴一起蹲在潺潺流淌的小河边,寻找有水生植物丛生的浅水区或者湿土区域,蚂蟥常附着在水草叶片下或藏匿于水底泥层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瞪大眼睛,仔细探寻每一片湿润的土地和水草,因为那里是蚂蟥最爱的栖息之地。

当我们见到土壤表层有细小孔洞或裂隙,通常意味着下面可能有蚂蟥潜伏。我们会悄悄地靠近它们,尽量不发出声音,以免惊扰到它们,小心翼翼用小木棍轻轻拨开泥土,一旦发现蚂蟥头部或是身体的一部分露出,迅速用手捏住或者拿棍子挑出来到硬实的地面上,这样可防止它缩回土里或者水里。

那些年,我们在追逐蚂蟥的过程中,尝到了收获的喜悦。尽管手上沾满了淤泥,脚上被河水浸透,衣衫被汗水湿透,但有了满满的战利品——蚂蟥,心中的满足感与自豪感油然而生,根本管不上劳累和汗水。用蚂蟥换来的几毛钱,虽然微薄,却足以购买一支冰棍,或一支铅笔,或一块糖,这也成为我的童年最甜蜜的回忆。

如今回望那段岁月,充满了纯真、快乐与希望,我也会在回忆里感受到一种无比的温暖和快乐,那是我童年的一部分,也是我成长的见证。虽然现在的生活已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那些简单而快乐的时光依然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