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对子
我的老家把对联叫门对子。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贴,大门上左右各贴一联,讲究的还会有个横批,端正整齐,红通一片,年的气氛立刻就有了。但是各家门对子的来源和内容又各不相同。
我小时候,快过年了,父亲从街上置办年货回来,一定少不了一副门对子,大都是一些读书人写了拿到街上卖,趁着过年挣点过年费。那时家贫,只买得一副,贴在正门上,其他的不管大门,还是小门,一律就没有了。门对子的内容也多是些老话俗语,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或是“春归大地人间暖,福降神州喜临门”。横批大多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类。
大概从我上初中开始,我家隔壁的一位堂哥开始自己写门对子了。堂哥比我大约大个几岁,我刚上初中时,他已经是高中生了。他很喜欢书法,只不过不象现在,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家长都花钱送你去兴趣班找老师手把手教,那时堂哥完全是出自个人爱好,自己买来颜真卿《多宝塔》碑帖细细研习,日日临摹,练习久了,能写一手好字。及至过年,他家的门对子再也不用买了,由他亲自书写,只见堂哥的字笔走龙蛇,雄健洒脱,比街上买来的还要好。邻居们一看,身边就有会写门对子的啊,再也不上街买了,纷纷求其帮忙,从小店里买来红纸送到他家,大约说好写几副,贴在什么地方,堂哥会一一写好,晾干后邻居们再来拿,不仅费时费力,还要自己贴笔墨。但是堂哥没有什么怨言,每一次都尽心尽力,作品也越来越精彩,后来村庄里左邻右舍家的门对子几乎都出自堂哥之手了。那时我看在眼里,羡慕在心里,于是邯郸学步,也买来同样的字帖练习。只是我没有长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写出来的字和堂哥的没法比。有一年过年,父亲说,你看人家某某(堂哥的名字),都是自己写门对子,你就不能也自己写吗?父亲这一说,我心里没有丝毫的底气,但是打内心深处还是想自己动手的,不为别的,就为了争口气。于是买来红纸,学着堂哥的样子,按门的大小裁成好多张,然后按事先买来的《对联大成》里抄录的对联,选了几副,偷偷地在家写起来。其他的内容现在都忘记了,但是我仍然记得给我自己居住的房间写的对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写的时候感觉还行,可是等过年那天贴上门的时候才发现,比堂哥的水平差太多了,而且贴在门上的感觉比铺在桌上要难看得多,这可能就是所谓“写字难上墙”吧。但是不管怎么说,从此以后,我家的门对子再也没有买过,都是我自己写了。因为自己的懒惰,渐渐疏于练习,我写的门对子,和堂哥的从来就不在一个水平上。
大学毕业后上班了,回家渐少,再也没有写过门对子,过年的时候,父亲又趁着上街置办年货买几副回来,而且越买越大,原来只是贴在门上,后来就贴在门两侧的框上了,门框有多高,门对子就有多长。而且,也不再是街上的读书人手写的了,都是印刷体。红纸也不是从前那普通的了,而是表面发光的铜版纸。又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银行、电信等部门纷纷送客户门对子,索性连买都省去了,有时候家里有十几副,根本用不完。但是贴门对子时已经没有那份仪式感了,完全成了过年的一道程序。
去年,单位请来几位当地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来做活动,现场为客户写春联。书法家们也很乐意来,因为这也算是他们送艺术到基层。同事跑来问我要不要写几副。开始我倒没当回事,后来同事催了几遍,说再不写活动就结束了。我突然心血来潮,何不自己编几副,再请书法家们写呢?于是,经过一番搜肠刮肚,苦苦酝酿,终于成了三副。这三副各有讲究,一副是送给父母的:
春风送暖到吴楚
金鸡衔福来我家
安庆属吴头楚尾之地,故说“到吴楚”。家有老人是一种福气,因此说“金鸡衔福”。
另一副写给在合肥的小家:
蜀山下春风惠你我
淝水边好雨润万家
另外一副准备贴在我工作小城所居住的房子,算是送给我自己:
辞旧岁容貌又老一点
迎新春胸怀再宽半分。
拟好后,抄在纸上,交给书法家们写成门对子。这是我们家有史以来书法艺术最高的一次门对子。
一眨眼的功夫,一年过去了,又要开始过年了。今年的对子该写什么呢?前几天我又开始琢磨这件事。参照去年的模式,很快又有所得。第一副,父母家:
门迎一江春水
家有百世传承
父母家的阳台正对万里长江,所以说句大话。
第二副,自己家:
妻贤子孝,一团和气
上老下小,三代同堂
第三副,我在工作地的家:
静坐最需养性情,事莫多虑
闲来还是读书好,酒该少喝
我从来就不是多虑事的人,只是这酒少喝,不知在新的一年里能否做到。
对子写好后,我把他发到微信朋友圈,小妹一看不依不饶了:你一家写三副,都不帮我们家写一副?于是我又绞尽脑汁,诌了一联:
新时代驶出小康路
又一年唱响凯旋歌
妹夫开车做生意,所以祝愿他们“驶出小康路”。“凯旋”有祝福他们出入平安的意思。上联一个“小”字,下联一个“凯”字,合起“小凯”,是我那外甥的小名。妹妹看了连说不错,实际上我知道这纯粹就是为了应景。其实,门对子是什么内容并不很重要,吉利的话说再多,也未必就一定是好运,只要我们心里敞亮,坦坦荡荡,干干净净,少算计,多随心,每一天都是快乐的,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