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日记摄影

晋在咫尺 - 山西游学记(二 山西博物院 永祚寺)

2019-12-04  本文已影响0人  弃爱保歌

清晨集合,开始此次山西的正式游学行程,酒店外已有辆中巴在等候,在山西的第一站,是山西博物院,我自己旅行是很少会走进什么博物馆或博物院的,记忆中陪老母亲去过一次毛泽东纪念馆,再往前的记忆,恐怕就是读书时学校组织的什么馆参观了,至于是什么馆已全然没了印象。不过这次的游学线路既然已定,我自然也是随行,想想也好,要想了解一个城市,乃至是一个省份的历史和文化,有什么能比从博物馆开始更好更准确的呢,何况这还是省级的博物院。

山西省博物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19年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1953年改称山西省博物馆,2001年建立新场馆,也就是今天走进的这座山西省博物院,截止2015年时,院内珍贵藏品就多达40万件。

博物院是免费开放的,凭身份证就可以进入,不过有每日接待游客的数量限制,所以要想仔细参观还是要早上早点去才好。另外在入馆时会收缴打火机,但在出口有很多打火机可以自行领取,好在我带的是个一次性的打火机,而不是什么名贵的物件,因为出来时拿的已经不是进去时交出去的那个了。

馆内分四个楼层12个展馆,对山西的历史、宗教、戏曲、商业、陶瓷、书画、建筑、石刻、民间艺术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展示。或许是以前没怎么去过类似的博物馆,这次给我的感觉确实非常震撼,无论是内容的详实、涵盖面的广泛,还是器物的精美程度、以及对文化的解读,都令我大开眼界。

在陶瓷展馆中,见到了新石器时代的陶罐,造型优美朴实,花纹有说不出的美感,灵动而不张扬,内敛简约,这对现在的当代设计,应该也有很大的影响。

而在玉器的展馆中有很多非常精美的玉器,不过我觉得最特别的当属几只玉戚,古时用来送礼时的一种玉器,一眼望去我以为是手机壳,没想到那么早的时候就有这东西了,当然这是玩笑了,不过现在如果能用这种玉戚做手机壳的话,手感应该是相当不错的。

在青铜器的展馆中,觥、卣、瓿、尊、鼎、饶、钟、盉、匜、壶、灯等器具琳琅满目,做工非常精细,虽然这些东西在现在的生活中来说不免有些笨重,但在造型设计和烧铸工艺上,还是非常值得现代人学习的。其中我觉得设计非常精美的,有商青铜兽形觥、商青铜鸮卣、西周青铜鸟盖人足盉、以及人形或动物的范等等。

觥、卣、盉,都是古代用来盛酒的器具,所不同的是觥和卣相当于现在的小酒壶,喝酒的时候从觥或卣中把酒倒入到尊里喝,而盉是用来调酒的器具,调好以后再倒入觥或卣中待用。青铜兽形觥整体形状就像一只蹲兽,盖上有云雷纹衬托的兽头,高浮雕的粗角、尖尖的耳朵,眉毛和眼睛都是突出来的,器身有三条扉棱做为中轴组成主纹路,口沿下面有龙纹装饰,底部是云雷纹,非常细腻。商青铜鸮卣的样子很可爱,鸮是对类似猫头鹰的鸟类的一种统称,青铜鸮卣的形态是两支鸮背对背靠在一起,盖是鸮的头,各有两支眼睛和尖尖的喙,头顶装饰了雷纹,腹部有羽翼纹,形态感觉很萌,网上有网友戏称像是“愤怒的小鸟”。西周青铜鸟盖人足盉整个形态是扁圆的,顶部有长方形的口,口上的盖子是圆雕的振翅鸟,前面有昂首曲颈的龙首形流嘴,后面是兽首型的鋬,底部是两个裸体的半蹲人形足,做负重时的姿态,两侧面都是由内向外依次卷曲的龙纹、鳞纹、以及斜角云纹。而范就是现在常用的模具,陶制的,可见当时就已经懂得利用陶来制作模具,然后灌铸出人形或动物形态的铜制摆件了。

在佛风遗韵展厅中,有很多精美的佛像以及民间造像,多为石刻,也有部分玉石或青铜的造像。山西的历史地位和自然环境,成就了高超的石刻艺术,一些佛像和菩萨造像,真的是可以让人不自觉的就会矗立良久,沉沁其中。

一些造像虽然或因自然或因人为,有一些残缺,但依然丝毫不会影响对其形态以及工艺的欣赏,反而会带有一些岁月的质感,在现代的造像中却很难传递出这样的韵味。

在其他的一些展厅中,还有诸如民间皮影、建筑斗拱、瓷器陶彩、琉璃鸱吻等很多文物珍宝,实在数不胜数。此次的山西博物院确实值得一看,我以前似乎对文物类的东西一直不怎么关注,这次似乎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会那样,或许是因为没有关注文物中的文化,文物之所以叫文物,应该是就具有文化内涵的器物吧,如果只是器物,确实没什么好值得关注的,看着一件件精美的藏品,有着时光穿梭一般的体验。

从博物院出来时已经是中午了,大家用过午饭回到酒店稍作休息,午后的天空一改上午的晴空万里,渐渐阴了下来,使得气温似乎也降低了几度。下午的行程是参访永祚寺。

永祚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最初叫永明寺,万历三十六年,神宗皇帝命五台山高僧妙峰和尚继续修建,并改名为永祚寺,寺院内还存有不少明代时的建筑,到清初的时候又续建了山门,以及完善了禅堂等殿宇,但在战乱时期也饱经沧桑,到民国末期已经是遍体鳞伤了,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维修,因为寺院里有两座宝塔,所以民间都称作双塔寺,由于这两座宝塔非常出名,因此成为了太原的标志。

寺院坐南向北,分三进院落,进入山门后的第一进院是80年代仿照明代建筑修建的配殿和陈列殿。通过“祗园胜景”进入第二进院,院内种植了很多牡丹花,其中还有很多名品牡丹“紫霞仙”,非常具有北方园林的味道,只可惜现在不是牡丹盛开的季节,太原每年5月都会举办牡丹节,到时一定是满园牡丹国色香。

第三进院是礼佛院,院内有大雄宝殿、禅堂、客堂、方丈室等殿宇,全部都是青砖打磨仿木结构砌成的石柱、房檐、斗拱、雀替、垂花柱以及各种图案,没用一钉一木,是典型的明代无梁式建筑,所以也有个别名叫“无量殿”。大殿前还有明代种植的丁香和牡丹,非常珍贵。

寺院中目前已经没有出家师父了,两侧的禅堂与客堂目前用来展示历代佛塔的图片与说明,从中了解到,山西有着“中国古塔展览馆”的称号,从古塔的外形、结构、雕塑艺术、琉璃装饰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而且还有不少奇特古塔可谓全国之最,看来有机会,应该来一场“山西古塔游学记”。

说到古塔,那自然不能不提永祚寺院落后面塔院中的两座古塔,这两座塔也因为名气之大而成为了太原的标志。永祚寺是坐南向北,而后面的塔院则是坐东南而像西北,依次是新塔、过殿、旧塔、以及阁楼式的后殿。以此可见这其中还蕴含着道家以东南之气来增加文运的寓意。

两座塔身都是54米高,相距60多米,且都是使用砖砌仿木结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得以保存完好,毕竟石头比木头要更加经得住风吹日晒。旧塔原来叫文峰塔,是明万历二十七年所建,整体收分不明显,颜色也比较单一,素边檐子,雕饰有牡丹叶子,而新塔则是明万历三十六年妙峰和尚来了之后建立的,为纪念资助建塔的宣文皇后,新塔与旧塔在建成后一起并称宣文塔,新塔收分比较明显,琉璃剪边檐子,有石刻的莲花装饰,看上去比旧塔多了几分色彩装饰。在解放战争过程中,双塔因战火而受创,旧塔有略微的倾斜,建国后进行过修复。明代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占太原后,曾来游览双塔,并留下诗句:郝庄两座塔,就把天来穿。穿也穿不上,多放两块砖。确实我也觉得,李自成还是打仗比较厉害,作诗这种事就留给别人吧。

站在双塔下,吹着寒风,欣赏着明代建筑的巍峨与精细,悬于塔檐下的风铃依然在风中啷噹作响,虽已不是“宝铎和鸣”,却也清闲宁静。

参访完永祚寺,大家回了酒店休息,晚饭时我跑到太原理工大学对面的街上找吃的,说到太原理工大学,也是蛮有历史的,最早创立于1902年,当时叫国立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而创办这座大学堂的原因,却不是那么令人愉快,当时在山西的义和团运动中,仇杀了许多天主教的教主和教徒,而正在山西传教的传教士李提摩太,周旋于英国耶稣教浸礼会与清政府之间来解决这件事情,最后与李鸿章和铁帽子王爱新觉罗·奕劻达成协议,清政府赔偿50万两白银,并由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太原建立一所中西大学堂,这就是太原理工大学的前身了,也是中国最早成立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而这位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故事也是相当的多,在传教过程中还深入学习了佛教、儒家、以及伊斯兰教的内容,与梁启超、康有为、李鸿章、张之洞都有较深的交往,因而对中国的维新运动也有很大的影响。

而太原理工大学对面的这条街道两旁,开满了各式各样的小吃店和饭馆,沿途也基本都是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在寒风中缩着脖子钻进又钻出不同的店铺,而我,则看重了好几个人正在排队的一个煎饼小店,结果并没有让我失望,那家的煎饼真不错。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