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力感
面对他人和环境,面对我们无法控制的结局,人人都会有无力感。但是每个人面对无力感的方式不同,于是造就了不同的选择,也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如果无力感没有打败你,没有把你变成一个满嘴宿命,无所事事,再也不想为了任何事情去争取奋斗,只会为自己找理由,把所有的责任推给别人和社会的人,那么无力感会成就你。
死亡焦虑是我们人类心理的终极焦虑,对每一个人都是如此。 面对死亡这样一个结局,我们所有人的潜意识都充满了无力感。
实际上,我们在现实中遭受的很多挫折、得不到我们想要的那种绝望,有时让我们痛苦到无法承受和面对,是因为这种挫折绝望勾起了我们内心深处身为人类无法改变生命终将走向死亡的那种无力。
这种感受,的确是很难面对的。所以可以理解,因此沉沦的人很多。
“我什么也不想做,反正做了改变不了什么。”
在你心里,有没有过浮现出这句话的时候?
面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失败、丧失、拒绝、得不到的绝望,有的人选择放弃或者一直“丧”下去,告诉自己:“我很在乎结局,可是我无能为力。”
但是,什么才是你心中的好结局?
即使再喜欢的人,得到了也可能会不再喜欢;
当初再相爱的人,在一起了也可能不再相爱;
那么想拥有的职位或者头衔,可能过个五年十年对你就失去了意义;
说得远一点,即便你得到了你全部想要的,也无法改变自己会走向死亡的命运这一大结局。所以我把“我什么也不想做,反正也改变不了什么”这句话修改了一下。
——既然没有所谓“好结局”,哪来什么无能为力?
孙悟空面对着可能无法战胜的天庭的众仙,遍体鳞伤还要挥舞着金箍去战斗的时候,他心里想的不是结局。而是当下。
02 精打细算,步步为营的人生就好吗?
如果精于计算,你可能永远不会“白费力气”,可能会活得很聪明,可能会拥有一些外人看来让人羡慕的东西,因为你总是从结局的各种概率来评估自己的付出,应该付出多少,这种付出有没有意义。
还有一类人,比较傻。明知道会受伤还是要扑上去,明知道会失败,还是要投入,明知道坚守只会浪费时间,还是要坚守,从现实的“结局”看,他们似乎是挺失败的。
但是,前者因为总是计算,总是小心翼翼,从来不能很好地投入自我,没有沉浸其中不顾一切的那种体验;而后者无论最后得到了什么,他人生的过程中常常会有“在做我特别想做的”那种巅峰体验。
这是根本无法做比较的事情,是两个维度的人生。
03 不要被结局锁死在命运里
人的需求被满足了,马上就会有下一个需求,目标达成了,很快会有下一个目标,得到了想要的,你的幸福感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所以让我们快乐,觉得有意义的人生的答案,不可能在结局中去找寻,我们必须跳出结局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人生。
这个角度,就是过程
“人生就像西游,越想做的事情,越做不到”,这句话有的人看到,会产生一种无力感,同时也为自己的无所事事,找到理由,“反正我做了也不能改变什么”。
但有想做的事情,不就是一种幸福吗?不就是一种意义吗?
在我看来,无论是少年、青年还是中年、老年,你早上起床,还有自己真的想做的事情,这就是一种很大的意义。
为什么一定要要求“做到”那个结局?
或者说为什么一定要有一个可以预见的“好结局”才允许自己去投入去做?
对于很多人来说,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生命不能拿来浪费”;“浪费生命是可耻的”,我们早上六点半起床念书,到晚上十一点水机,寒暑假都在学习,玩耍还要带着一种罪恶感,因为衡量我们的好坏,我们的意义的唯一标准就是“成绩”!
就业了,衡量标准就是单位;赚钱了,衡量标准就是收入;成家了,衡量标准就是不吵架不离婚;有孩子了,衡量标准又开始和你小时候一样循环:啥时候走路、啥时候说话、啥时候认字数数,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我们就是这样被结局锁死在命运里。
如果这样活着,人和蝼蚁没有分别。
即便是法力高强的孙悟空,在天庭众仙和强大的法器面前,也是可以被随时捏死的“蝼蚁”,但是他选择战斗,抛开结局论,只是要拼劲全力,这一刻,他就不是“蝼蚁”
众仙、权威要用结局来衡量他判定他的全部意义,而他能够跳出这个结局,即便看到失败仍然要去努力,他就挣脱了“决定他人命运”的众仙和权威的控制。
这是我喜欢的人生哲学。
《悟空传》里,孙悟空、天蓬元帅、阿紫、卷帘的牺牲都没有能改变花果山那些村民被残忍屠杀的命运,“你以为你能改变命运吗?”这句话很多次出现在电影之中,
坐在电影院里的我内心的独白是:
战斗不是改变命运的方法,而是面对命运的态度。
明知无能为力,还要去做,还要向着“不可能”的目标努力,那就是一种活着的态度,和命运无关,它或许无法改变命运——但是这种活着的态度可以改变你,让你成长,让你变得更有力量,让你可以活在不一样的世界里。
如果你只会衡量结局,在乎有没有得到,你的付出有没有回报,那么你可能会总是感到无力和绝望,因为你无法控制他人,但如果你停止对结局评估和打分,不要按照这个标准去衡量自己的好与坏,有用和无用,那么你就能在早上起床的时候,渐渐找到你想要去做的事情,无论最终你能不能做到。
“我很在乎结局,我也许无能为力,但是我还是会去努力。”
如果真的这样去想,那么你就活在了当下。
04不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你是谁?
我们怎么可能没有无力感呢?
除了婴儿时期的那种全能自恋感,当我们渐渐成长,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确不是宇宙的中心。我们不能用意念控制结果,不能呼风唤雨,不能改变那些让我心碎的事情,这就是人活着的真相。
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至今都还在努力接纳这个真相的过程之中。
我们有时对事情结局的执着,就是我们不接纳真相,我们还以为我们是无所不能的宇宙的中心的潜意识的体现。
所谓的成长,就是渐渐能够接受,我们会无法改变结局。
我所谓的“找到自己”,其实是找到意义。
面对无法改写的现实,找到我活着的意义,就是找到自己。
如果活在结局的衡量里,活在现实的标准下,当然就无法找到自己,你会迷失在这个庞大的充斥各种定义和评估方式的世界里。
那个“自己”,其实存在于你赋予自己的意义之中。
没有全能自恋感了,不再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可以大闹天宫,还要肩负沉重的现实责任,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有人说,活到一定的年纪,我发现“完全的自由”不存在,我也不可能只为自己而活,我结婚了生小孩了,我现在必须履行我的责任,放下我曾经的理想。
但是,你还是可以给这样的自己赋予意义——你承担了你选择的一切后果,你努力肩负责任,想要给家人创造幸福而艰难前行,这个你,此时此刻的,还是充满了意义。
我们面对现实的无力感相对应的是,我们永远都有赋予自己意义的资格和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