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维持与泛化

2017-11-14  本文已影响29人  Weiping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回归自然。所有的特殊方法(如抓注意力、辅助、强化)都应撤销。最终,行为应能够持续、能够扩展、并能在多个场合应用。

泛化的范围:

刺激(A) 行为(B) 后果(C)
教导者 反应 后效
教具
指令
情境

上表中的A、B、C三个阶段都经过泛化/维持后,一个技能才真正地被掌握。
A、B阶段为泛化(教导者、指令、教具、情境、反应)。
C阶段为维持(后效)。

教学顺序
1、在密集训练中,维持后效
2、教导者/教具/指令泛化
3、情境泛化(教学情境、设计情境、自然情境)
4、反应泛化
5、在自然环境中,维持后效

具体执行顺序依孩子情况而定,无须拘于形式。但五层泛化+行为维持需要全部覆盖到

一、维持

(一)密集训练中的行为维持:

1、辅助方式改变:从最多-最少、增加延宕时间

2、强化种类和频率改变:从实物-赞扬、从固定-非固定频率
例:FR1-FR2-VR2-VR4

3、增加对熟练度的要求:

4、拉长练习的时间间隔:从每天练习-隔两天-隔一周

(二)自然环境中的行为维持:

提供练习机会,使行为更加自然、灵活、合宜。最终不需任何强化和辅助。

二、泛化

(一)教导者泛化:

不光听妈妈的话,也能听别人的话。

1、妈妈(主要教导者)变得更自然。
变化外形和声音、减少夸张、让自己更多变而非刻板

2、刺激控制转移。
妈妈发指令后,爸爸马上发同一指令。孩子执行后,爸爸给强化(强化频率和等级可以比妈妈高)

3、直接教导孩子听别人的话。

(二)教具泛化:

最终能抽象对某一类物品的“概念”

1、从直观教具过渡到有干扰教具(更小、更杂乱、更不明显、更难……)

2、增加教具样本范例

3、密集训练之前,先在自然环境中接触自然的教具
例如:学习动物卡片前,先去动物园

(三)指令泛化:

无论怎么变着花样说,都能听懂

1、采集生活中的语言(如小朋友说的话),从易到难进行变化。

2、使用概括性指令,教孩子确认和询问。
例如:给我那个。

3、使用有“弦外之音”的指令,教孩子理解他人的情绪、愿望、想法。
例如:好沉啊!

4、收集生活中的情境(不是真的指令,而是某种需要做出反应的情境。如被冤枉、被指责、没带钥匙、下雨了没有伞等),教孩子做出恰当反应。
例如:不是我干的。我不知道。我没看见。

(四)情境泛化:

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应对自如

1、改变教学环境中的物品、位置、人物、声音、光线、温度,使其灵活多变。

2、变化足够多的教学环境。

3、在教学环境引入自然情境。包括加入自然环境的特点(如噪音、聊天)和使用自然环境的物件(以琳内设超市货架、理发店)。

4、使用中介刺激,如购物清单、课程表。

(五)反应泛化:

做出更灵活的反应

1、采集环境中的多种不同反应形态,教导给孩子。
例如:打招呼可以说早上好,也可以微笑、点头、招手、称呼对方的名字等。
拒绝别人给予的食物,可以说不要、我饱了、谢谢、摇头等。

2、他人示范。

3、设置环境,引导孩子在遇到某种情况时,使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