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趁年华桥头书屋竹林雨声

我的大姑

2022-06-10  本文已影响0人  千年古韵_906d

大姑,我们习惯性称西安姑。顾名思义,就是家在西安的姑姑。去年西安全城封控期间,八十九岁的姑姑突发心肌梗塞,猝然离去。表哥姐们电话告知了我们一声,火葬了姑姑,我欲哭无泪,有一种巨大的悲痛压抑在心底无法释放,那一刻,真想放声痛哭一场。

西安姑原本嫁到我们邻村,后来姑父在部队上提干后带家属,后来就落户西安了。

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有个姑姑在西安,那时所有农村人的意识里,城市人是有钱的,轻闲的,文明的,因而小小的我一直以有这样的一个姑姑而骄傲着。每当跟小伙伴们聊起各自的亲戚时,我总会自豪地说:“我的姑姑在西安呢。"

那时,姑姑每隔两三年回娘家一次,我最初见到姑姑时,她对我来说是陌生的,又好像很亲切的感觉。姑姑那时还很年轻,大概三十多岁的样子。她高高的个子,一身笔挺的西服里面是雪白的衬衫,皮肤很白,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透着一种严厉,全身上下散发着好闻的香味儿。我当时想:城里人就是干净,不像我们农村人,天天跟土地打交道,身上总有拍不净的灰土。

那个年代,很穷,饥饿年代,庄户人家,都吃不饱肚子,哪里来的钱让孩子读书,特别是女孩子,许多家庭根本就不让女孩上学。姑姑一天学堂没上,就在家里帮爷爷奶奶干家务,下田。

后来,她到城里后,在工厂上班,由于人精明能干,厂领导决定让她当车间主任,姑姑考虑到自己大字不识一个,委婉推脱掉了。提起此事,姑夫对父亲说:“你姐这人没读过一天书,但凡能识点字,可是个厉害人呐!”

对于姑姑更多的了解,来自于奶奶跟我的断断续续的讲述。没有文化真的可怕,奶奶一字不识,一辈子呆在乡下,没见识,没文化,又没天生的好口才,讲起话来时有时候都表达不清楚意思。她说姑姑年轻时就很能干,过日子肯吃苦,里里外外一把好手,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是乡邻眼中公认的聪明人,能干人。

后来,她们举家迁到西安,大儿子中学毕业后在工厂就业,女儿会川姐考取了西安医科大学,小儿子,王勇哥哥,后来考取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姑姑的人生可以说是比较圆满了。

我记得,当时姑姑的大儿子,我志文哥哥结婚了,按乡下的习俗婚后要认亲,就是到男女双方的亲戚家各做一天客,认识双方亲戚。我们家做为舅家,早早做好了迎接他们登门访亲的准备。头一头夜里,奶奶去村里唯一一户卖羊肉的人家,买了一些羊肉,准备包羊肉饺子,这是我们大多数农村孩子从未吃过只听说过的美食。

哥嫂的出现,在我们乡邻之间引起了喧哗,他们啧啧称赞:“新娘子好漂亮,像电影明星!那儿子也帅气!”我看着那亭亭玉立,拖着两条长长粗瓣子的美丽嫂子,很害羞,不敢近前,只远远地看着,嫂子那高挺的玉雕鼻梁,漂亮的双眼皮大眼睛,让我自卑到了尘埃里,感觉自己就是个丑小鸭。

后来,哥嫂生了一对龙凤胎,我伯伯的女儿,会玲姐去西安帮带了几年孩子。那女孩,长大后出落得跟她妈妈一模一样,标准的美人,她考取了航空公司,当了一名空姐,薪水很不菲。

姑姑一生生活非常节俭,但她总是毫不吝啬地资助娘家。我父亲常年生病,姑姑让在医院工作的女儿会川姐给父亲搞最好的药,自掏腰包,邮寄回来。那时,我总记得,我们家三天两头跑邮政取包裹,有衣服,有钱物,还有给父亲服用的药物。

父亲去世后,母亲和奶奶一起生活了多年,奶奶百年后,姑姑念在母亲悉心照料奶奶多年的份上,丧葬费用全部她出了,没让母亲花一分钱。后来,姑姑总给母亲买新衣服邮寄,年年如此,表达了她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对娘家人的深切关爱。

姑姑走了,我时常想起她生前与我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那是满满的亲情,融于骨子里的血缘亲情,是任何东西也无法替代的。愿姑姑在天堂里安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