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在驱动你,是什么让你快乐,又是什么让你痛苦?
文/耿直怪
由地铁上的白人女孩引发的思考:关怀少数者。
今天早上在地铁上注意到一位英语国家的白人女孩。进站的时候,她正好在我前面,后来在车厢里,她还是站我前面,直到下车,她竟然和我一站。给了我较多的时间观察,并引起思考。
她背着一个非常大的登山包,大概60-70斤重,从进站到车厢,她一直在打视频电话。隐隐约约听到她说“My bag is … ”
其实我能感觉到她有些孤单和无助。任何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如果语言不通,身边又没有朋友,是多么寸步难行啊。突然想起在美国出差的日子,即使有那么些空余时间,也不敢独自出去探索:不敢开车、不懂交规、不懂法律,担心社会治安问题等。也想了起严歌苓的小说《等一个人咖啡》里的女留学生,放学后独自乘地铁,那种无根的漂泊感以及对陌生环境的不安。

我突然觉得心生怜悯,想起自己那时也多么需要帮助。那眼前这位女孩,包括千千万万在中国留学或者工作、生活的国外友人,是否也都面临着同样的困难呢?
在市民之家二楼外国人签证办理处,见过几个黑人男孩在长桌旁等候,我好奇他们是怎样找到这里来,怎么熟悉繁琐的签证办理流程,要知道掌握汉语并不容易,他们是否需要帮助,我可以帮助他们什么吗?
米歇尔自传《成为》中讲到,她在贝拉克的启发下,发现自己并不热爱这份芝加哥47层高档写字楼提供的年薪12万美元的律师工作(初级律师),而更关心帮助弱势群体和公共事业。在她犹豫之际,贝拉克鼓励她:任何想法都可以尝试,做了又不会死,为什么不去呢?于是米歇尔辞这位持照律师,辞去了年薪12万的律师工作,接受了年薪6万的市政大厅工作。
贝拉克无数次问自己,也同样启发着米歇尔:是什么在驱动你,又是什么让你痛苦?他有一个简单而令人鼓舞的信念,那就是,只要你坚持自己的原则,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在把阅读、写作变成日常以来,我对自己有了更多审视和反思,同时也有机会跳出生活圈的限制,被更睿智的智慧思想所指引。越是学习,就越是发现自己无知;越是学习,就越是发现原来世界是这样辽阔;越是学习,就越是发现知识不仅可以武装大脑,还可以让我们进化为另一个“物种”。

以前认为“一天不读书,智商输给猪”是个玩笑,但现在却认真把它当成了一种鞭策。想争分夺秒地追回曾经浪费的每一分每一秒。当经过终身学习、刻意练习的大脑改造后,迫切希望将停滞了好久的自己进行升级。
学会的东西越多,再学新东西的速度就越快。刻意练习永远是必要的,虽然它通常并不舒适,但它的复利效应确实是巨大的。
吾日三省吾身:是什么在驱动我,是什么让我快乐,又是什么让我痛苦?
愿报赤子之心,日益精进,造福一方。
❤感谢您的阅读❤
——END——
文/耿直怪
图/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