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故事

小生命的一次小而痛的分离

2016-05-13  本文已影响16人  f2e8fa5fabfd

——“才少”深层心理分析系列

母亲回老家,三岁的女儿执意要跟我一块去车站送她奶奶,她也知道奶奶要回去几天,但是当奶奶的车子开走的瞬间,女儿忍不住哇哇的大声哭出来,还猛追汽车,哭的那个伤心啊,她爹我的心也禁不住跟着颤抖、流泪,孩子,你的伤心爸爸懂得,哪怕在别人看来如此普通、正常。

我们都知道三岁孩子最需要的是——爱与安全感。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没怎么缺爱与安全感啊,我只想说,那或许是你自己的想法吧。


原来我说过一句话,自恋点说算是我自己的格言:“人们总习惯拿自己的标准来衡量整个外部世界。”尤其表现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上。

孩子不冷,妈妈觉得孩子冷,所以嘱咐多穿衣服;孩子伤心难过了,爸妈觉得小屁孩懂啥,别哭啦,再哭训你;孩子想做个什么事,父母说你这样不行啊,不能做;人家都没事,就你事多;这例子太多了,不忍心再举了……

所以这篇文章,是写给女儿,写给自己,同时也是写给广大婴幼儿的父母们,望有所助吧。

这个时候我脑海会浮现出来一些父母们原来常用的做法,引以为戒,就是给孩子说:你看看,奶奶走了么,都是因为你不乖,不听话,奶奶才走的,看你以后还不听话么!

其实奶奶回家和孩子不乖半毛钱关系没有。


在大人们看来,是玩笑话,顺着教育一下孩子;在孩子心中呢,他(她)是认真的。这样说在他(她)心中会不自主的承担下本来不属于他(她)的责任。如果这种情况积累多的话,进而让孩子产生内疚感、负罪感。再然后,如果父母闹矛盾,孩子会自动的认为是自己的原因,是自己做的不好才导致爸妈闹矛盾。这是很危险的。

还没完,接着往下推理(基于大量的事实研究,不是信口开河的):孩子觉得自己是不可爱的,要把事情做好,做到父母老师们满意才是好孩子,于是孩子的努力、所作所为全是为了满足父母老师们(权威)的要求,为了得到他们的认可。

那么做不到他们的标准呢?就不是好孩子,得不到他们的爱(他们的爱是有条件的),于是孩子们开始自卑,自我价值感低;然后,父母一看孩子怎么那么不争气,再加训斥责骂,孩子更加自卑,丧失自我价值感,进入恶性循环;再然后,会出现各种各种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指向外界,攻击别人,极端的案例有疯狂的打架斗殴,甚至弑母杀父,残害别人;一类是指向自己,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考症等神经症都是,极端的表现就是自杀。

说到这里,就会明白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我们不要惊讶孩子怎么会有那么极端的行为,这都是一点点日积月累形成的,而且造成孩子悲剧的一般没外人,主要是父母、重要养育人或重要他人。


最近我发现一个微妙情况,女儿那次叫我,喊了三声才喊对,第一声是“奶奶”,一看不是,紧接着第二声“妈妈”,一看又不对,继而第三声才喊对:“爸爸”。我立马被震撼了,由于职业的敏感性,我当即觉察到了问题所在,倒吸一口凉气,孩子,爸爸真心对不起你,这么长时间以来给你的爱与关注太少了。

这是非常经典的口误,潜意识的呈现,具体说就是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或分量奶奶第一位,妈妈第二位,爸爸排老末(这样排序不合理,有潜在问题)。

所以当时在送母亲回去之后,我把女儿搂在怀里。她哭的很伤心,在颤抖,我紧紧的抱着她,让她感受到我的体温和暖暖爱意。心语是:奶奶回去了,还有爸爸呢。

她说要去追奶奶,不让汽车跑那么快,我就抱着她,沿着汽车行驶的方向跑了很远;

然后,见我跑累了,出汗了,女儿说,我下来,和你一块跑;

然后我们手牵着手,一直把她的“哭”跑成了“笑”;

直到可以平静的回家;

这一刻,我想我会融化她那颗略略受伤的心吧;

宝贝儿,爸爸爱你!

(版权归作者,欢迎转载)

——精英私人心理顾问:才少高占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