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案例做刻意练习?
如何高效利用案例,使其符合刻意练习的原则。
刻意练习一书中曾经提到一个现象,令人印象深刻。“针对那些学习象棋的学生,其棋艺水平的高低,不取决于他们花多长时间来练习下棋或者参加比赛。他们的水平高低取决于他们花多长时间打谱”。这里的打谱,就是指去学习琢磨以往象棋大师的经典棋局。打谱就类似于一种案例学习。
除此之外,刻意练习一书中,还有其他的例子来证明案例学习的好处。第一,最好的足球运动员观看比赛视频的时间最长,第二,富兰克林年轻时候,对着《观察家》的好文章,练习自己写文章的技能;
为什么案例学习的效果,好过真刀真枪去练习甚至超过了比赛?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用了“表征”。“心理表征”,是一种根据《刻意练习》这本书的定义,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稍微有点难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一提到蒙娜丽莎,你能想到什么呢?对,那副著名油画的形象就是蒙娜丽莎在你脑海里的心理表征。
利用大师对某一个技能的心理表征,就等于是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往上爬。而自己闭门练习,则类似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几乎是一种试错法。
那,到底如果才能做到更好地利用经典案例来学习,而并不是惊讶赞叹一番就结束了呢?
我们看一下,书中提及的打谱是怎样一个过程。
“任何一位真心想提高国际象棋水平的人,通常会花无数个小时的时间来研究大师下过的棋局,也就是我们说的“打谱”。深入分析棋子的位置,预测下一步招法,如果猜错了,回头再想一想自己到底漏算了什么。研究表明,用来进行这种分析所花的时间,而不是与其他对手对弈时所花的时间,是对国际象棋棋手水平高低的唯一最重要的指示符。”
按上文的逻辑,一个好的案例学习包含以下位面:
第一,带有意志输出的深入分析。
第二,不只是观察,不只是一开始就呈现答案,要一步一步参与进来,假设自己是案例主角,根据背景信息,预测下一步的采取的问题解决方案。
第三,如果自己的预测不符合大师的做法,那对照一下自己到底哪里有不足。
在埃里克森的一项研究中,也能看到一些端倪:
“我和保尔·沃德(Paul Ward)和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两位同事对一些足球运动员做了一项研究,我们让球员观看一些真正的足球比赛视频,然后,当某个球员刚刚接到球时,突然摁下“暂停”键。然后,我们问实验参与对象,那位接球的球员下一步会做什么。他是自己带球、起脚射门,还是把球传给队友?我们发现,球员在足球这一领域越是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也就越能准确地预测录像中那位接球的球员下一步会做什么。我们还请参与实验的球员尽可能回忆他们看到的最后一帧画面,以测试了他们是不是记住了视频中其他球员的位置,以及这些球员在朝着哪个方向走动或跑动。在这次测试中,更优秀的球员再次胜出。
我们看出,不能仅仅是观摩案例,还要主动地去解剖案例,这还不够,还应该把案例中断,只看案例的一部分信息,假设自己是主角,带有意志输出地去预测结果,得到大于已有认知的结论。
带有意志输出的预测,从案例中得到反馈,从而得到大于已有认知的结论,拓展认知疆界。也正如上篇提及的。
学习本质上是一个经验预期失败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失败的过程。
这里的预期,便是发挥能动性地主动地意志输出,
这里的失败,便是距离最优表征(何为正确,的心理感知和认知结构)的偏差。
感知、并纠正距离最优表征的偏差,才是案例学习应有的展开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