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人生观020——(知行合一王阳明)吾性自足(1)
2018-07-03 本文已影响43人
娟姐的心语话廊
本周开读度阴山《知行合一王阳明》,王阳明我想大家都熟悉了,我就不作介绍了。这本书主要是想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来为我们展示知行合一的威力。
我们先来解释下,何为知;这个知并非知道的知,而是良知的知。
王阳明在悟道悟出来的是什么呢?引用一段王阳明的原话:
圣人之道,从我们自己的心中求取,完全满足。从前枝枝叶叶地去推理事物的原理,真是大误。实际上,“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便归于正。心以外没有“物”。浅近而言,人能“为善去恶”就是“格物工夫”。“格物”而后“致知”,“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知孝;见兄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便是良知。倘若“良知”勃发,就没有了私意障碍,就可以充足他的恻隐之心了,恻隐之心充足到极点,就是“仁”了。在常人,不能够没有私意障碍,所以要用“致知格物”一段功夫去胜私复理,到心的“良知”没有障碍,能够充塞流行便是“致知”。“致知”就“意诚”了,把心这样推上去,可以直到“治国”“平天下”了。
这段话是对《礼记-大学》的重新认知,原文如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对于格物,在当时的明朝一直有不同的声音,都在事理上下功夫,而在王阳明这里重新定义了,格物即格心。
所以,归纳为: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心即理,心外无物。
这个可以说是圣贤的境界,我们如何实际落地到实际生活中来呢?王阳明提出来知行合一。这个“知行合一”则是俗世的智慧,我们接着来看王阳明如何教我们将“知行合一”来指导我们的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