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活着

观念

2019-03-05  本文已影响3人  夜路破晓

平常听人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是指人对世界、对人生、对价值的认识和看法,即人关于这些内容的观念。

开始我在想如何进行这篇文字时,曾试图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排序,比如人先拥有了对他存身其间的世界的看法,然后在形成概念的基础上对他眼中的世界以划分并给予每个划分的结果“赋值”,对这些结果加上他所认为合理的相应权重,既而形成他的价值观,最后借由建立的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反观自身,对他的人生反思奠基了他人生观的构建。但是,后来我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我发现,既然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三观,那么在不同的脑中他们所认为的三观的谁先谁后便不尽相同(这个话所蕴含的意思比价值观的意思更广阔)。

我所认为合理的排序在他人那里就不适用了,我所谓的合理受着我的观念的影响和局限。不论如何,三观是人在不断认知过程中渐渐成形的观念,我将要在这篇文字里想要详尽论述下我关于世界观的看法,而这个看法我认为并不仅仅单指世界观这惟一的一种观念,它还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是一种观念的混合体,这也是我给这篇文字以“观念”题目的原因。

试问,人所能到达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众说纷纭。我的看法是,这是一个无限大的问题,就像是让你对无限大给以能够理解的形容一样。因此,人所能给出的像我说的能够被理解的答案多是倾向于含糊其辞。有人认为,哲学占据着站立人类思想领域的至高点;同时,也有人认为在哲学之外之上还有存在,是比哲学还高还深的境界,是“哲学所不愿超过、也不能超过的境界”。

哲学是一门相当古老的学问。自从人有因为困惑而不断地追索这样三个根本的问题起哲学便跟人类缔结了深厚的渊源,这三个根本的问题是: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而来?又将向哪里而去?但是,这些困惑并不只是萦怀于哲学家的心中,每个人在他人生的某个阶段都会被一些疑惑所缠绕,这些疑惑束缚着他,影响着他的看世界,对待人生以及形成价值的看法,这影响的范围慢慢拓展到他的行为中,对他的现在的和未来的行为产生深刻的根源的干扰。于是,有人提出了每个人应该多少读点哲学的建议。哲学离世俗生活并不遥远,相反,它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对世俗表达了最大范围的“普世情怀”(比博爱还大)。

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是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开始逐渐建立起来的。把一个苹果放在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面前,你会发现在婴儿实实在在地抓住苹果以前有个摸索的过程:可能在他第一次伸手够苹果时因为递出的胳膊不够长而没有够到;在下一次他试图用手去抓眼前那个圆圆的发着红润光泽的可爱的东西时,他可能把手放到东西的左边或者右边;在经过一遍又一遍的伸手和比较后,婴儿将苹果抓在手里。这便是人们形成世界是三维的观念的开始,在人们通常的意识里,形成了固定的三维观念以后,想要有所改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现实主义在美术绘画中体现就是所画出内容要能还原以现实,而纵深视角的提出正是符合这一要求的,因为在人们看一幅画时,有了纵深视角的这幅画也是对应他们的现实印象的。其实,到过海边的人会留下这样一个印象,即站在离海岸一段距离的位置看海,将海天相接的现象看作是一个平面的二维视野比将海面向远处伸展而与由于地球的形状决定的天空的延展必然连接在一起的三维视野似乎容易一些。关于这一看法,我是在询问了我周围的同学以后得出的,并不能确定适合于我所接触的范围之外的人,但我想关于这个人的视野在二维和三维之间有趣转换的例子很能说明人们通常在成形以后对他们眼前世界的三维角度的根深蒂固。

在这里,我想要问的是,难道眼前的世界只是通常意识中的三维吗?在三维这外是否还存在着另外的维度?随着现代人类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在最近的几个世纪,其所取得的成就是极其辉煌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许多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科学家以寄托希望的未来为推辞来解脱这些难以解释的事实对他们的疑难。

按我的观点是,科学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这是由人的观念的发展程度和世界的偶然性两者之间的极度不平衡所导致,也同时受制于人们看世界的维度的钳制。怎么理解这句话呢?举个例子来说,当飞机在空中飞行时,它投影在地面的影子在山川河流间穿梭,相对飞机在空中所飞经的路程,它留在地面的影子所经过的路程是不是更加漫长呢?这是用二维视野和用三维视野看世界的不同,就像是涉及到对“有界无限”这个概念的理解时联想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一样,同样也是一种维度的转换所带来的不同。

完成了前面的论述,我想现在我可以提出就如今在我的理解范围以内的我对于世界维度的看法了:在已有的三维视野之上还应该加上另外的两个维度,即时间维度和意识维度。

首先,来看看时间维。事实上,时间的观念在远古时代就已存在。在这个人类学家将其称之为“前逻辑”的时代,在远古先民的意识中已经有了对于时间的看法,这是他们经由对天空中太阳的位置,白天和黑夜的交替,身边亲人的相继死去的观察中得到的。

时间,确实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它没有形状大小和气味颜色这些人们意识中事物所应有的“两大性征”,科学家曾经实验称出时间的重量最终也因为其荒谬而不得不放弃,而钟表所能测量的只是它自己,一个钟表总是以另外的钟表做参照物。一位历史学家提出了一个他关于时间的迷人的看法,他将时间比喻为风景,就像人们旅游时见到的那样,他想象他像是穿过一片风景一样穿过时间,时间在被穿过以后破碎为一块块的碎片(我想这些碎片留存于人们脑中的东西被人们称之为记忆)。

时间,确实是存在的,尽管没有人能够证明,至少不能以人们通常观念中的科学的方法证明其事实的存在。

再来看看意识维。我曾跟人交流过,我关于世界的维度有五维的看法。他说他能理解我所说的时间维,但不能理解意识维,在他的观念里,我所说的意识维存在于他的时间维中,这是一个混合体,他不像我这样对其做出分离。的确,在通常的情况下,人很少意识到这一点,即意识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维度。意识维可以说是与三维(长、宽、高)以及时间维并存的。

意识可以跨越地域的局限,比如不论你人在哪里,你的意识都可以回到家乡,可以想象家乡的人正在做些什么;意识同样可以穿梭于时间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你可以怀着温情回忆自己童年的往事,可以蹙额担忧当下自己的处境,也可以带着向往对未来的幸福生活充满希望。

总之,意识是独立于时空的一个单个的维度这一点是我明确意识到的一点。也许,像我的那位朋友一样,如今我观念中的第五维同样是一个混合体,然而什么时候我再从中“剥离”出另外的维度,我想那时是我站在比如今更高的地方看见了更远的景象的缘故。不过,我倒是可以想象,这并不像想象宇宙之外的样子那样艰难。

按照完美对称的原则,如果以第四维时间维为中心(时间维确实有作为中心的特质,这里我不做详细论述,联想一下自己的经验你就会有所认同),应该还存在着第六维和第七维。假如这个世界真的有七维,当世人对世界普遍的观念达到了七维的视野的程度,那时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呢?实在是令人向往。

“七”,为什么又是这个数字?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七”始终是一个特别的数字。西方基督教传统中 有“七宗罪”的说法;按照中国人的观念,“七”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不过“七”可是鬼的良辰吉日,农历7月15正是民间传说中阳间过元宵节而阴间所过的鬼节的日子,有个说法,鬼节这天是天地间阴气最重的一天。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很多小说中表达了他对“七”这个数字的衷爱,按他的说法,他之所以将小说《玩笑》定为由七篇不同的故事组成的原因是只有这样他才觉得能够将他想在小说中所表达的理念表现的淋漓尽致,是一个不由自主的结果。

也许,正像米氏所说的,“七”符合人们对完美追求向往的观念。但是,对我来说,虽然能够理解人们对“七”的钟情而我自己也有类似的情感,我依然存有一个疑惑:谁能证明“七”就一定代表了完善,或许正是人们受限于自我观念的提前设定,即达到“七”就意味着可以“解脱”,因而传承为对“七”这个数字观念上的迷恋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