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真的需要逃离吗?
前几天,一个朋友发微信给我说,你给我讲故事哄我睡觉吧。
想了想他的近况,于是给他读了下边这段文字:
原生家庭是近几年比较热的一个词,自从知道了这个词,很多人把自己的一切不幸都归咎于原生家庭:婚姻不幸,是因为父母离婚造成了不良影响;缺乏安全感,是因为小时候妈妈照料不周;老是失业,是因为父亲树立了一个坏榜样;人际关系恶劣,是因为童年时得到的关爱太少。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真的必须要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吗?
读完之后,他久久没回我消息,我小心翼翼的问他,是不开心了吗。
他说是的,有点影响心情。
我也想过可能会导致这一点结果,但还是想试试,希望能够自己做一点什么。
毫无例外的,他也是一个深受“原生家庭”影响的孩子。
从小到大几乎都是在爷爷奶奶身边,和父母在一起的次数屈指可数,父母能给的爱就是钱,没有日常的嘘寒问暖,茶余饭后的小吵小闹。
奶奶去世以后,爷爷一个人生活,妈妈阿姨们工作不忙却都不愿意去给自己的爸爸做顿饭。他说,有一段时间,爷爷身体不大好,而他又在外上学,他给一个妈妈打电话,几乎是求着让他去给爷爷做顿饭,而电话那端的回答却是没时间,就迅速挂掉了。
他说,他只想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现如今奶奶不在了,自己想多陪爷爷,可是在爷爷身边的时候却又总惹他生气让他担心。自己也想懂事,但大概我们很多人面对亲情都有种无法长大的自私的无能为力吧。
我也想成为父母期待中的别人家孩子的模样,
可我却也想成为自己期待中的别人生活的样子。
我们大概都从身边或多或少的听到过,或者是感同身受过,经济基础不是太好的家庭,时常会羡慕有钱人家的孩子,想象着要是自己住在那座小别墅里,该多幸福啊;要是自己的父母能每天给那么多零花钱该多好啊,要是自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不用每次因为几十块钱,甚至是十几块钱的东西都需要攒很多顿的饭钱才能得来。所以,时常物质基础不太好的家庭的孩子都有种无法掩盖的不自信。
正如同一句话“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恰恰是由于所谓的物质基础,限制了他的一些发展,所以他很可能会产生妒忌心理,而如果是恰到好处的妒忌,正好成为他前进的动力,让他不断渴望,清晰的知道自己缺失什么,从而意志无比坚定的去获得和努力。说到底人都是自私而无能的动物,对于一切的不满和不妥协都是源于自己的欲望。就如同最近热播的韩剧《迷雾》中的女主一样,他说自己的人生就是一直在不停的向上爬,也的确他做到了,他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得到些什么,就必然的需要付出些什么。
@ 二女儿的悲哀一直存在,就像世上所有老二一样
朋友A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他们家一共两个女孩一个男孩,而他正好是那个上有姐,下有弟的二女儿。如果你看过《请回答1988》,就一定记得里边这样的场景:由于两个女儿的生日只相差几天,所以从小到大都是大女儿过生日的时候,顺带给二女儿德善过,每次把大姐吹灭的蜡烛再点一遍,就当是给二女儿过了。这一次,二女儿终于忍不住哭着说:我就是可以随便对付欺负的人吗?为什么不给我煎荷包蛋,我也很喜欢吃荷包蛋的,为什么姐姐是姐姐,弟弟是弟弟,只有我是德善?
姐姐因为他是姐姐,弟弟因为他是弟弟,所以都得谦让,但我以为我如此崇高的牺牲精神,爸爸妈妈是知道的,然而,并不是,有可能家人们最不清楚。
朋友A是即将毕业的大四生,原本有无数次的去外地签高薪工作的机会,但是又都一一放弃了。原因很常见、很中国式,就是父母不希望他走太远,其实准确的说,不是不想让他走太远,而是根本就想他留在自己眼皮底下。
今天告诉我前两天面试了一份工作,也还不错,正在等待通知,如果复试过了,那就留在本地,开始朝九晚五的上班,做着自己不喜欢和不讨厌的工作,然后盼着周末盼假期,盼完假期盼年休,盼辞职。这似乎是一种一眼可以望到头的生活。他说的时候语气和我想象的并不大一样,我以为会带着一丝的抱怨,以为他会发脾气,可是他的语气却异常的平和,像是那种打心底里准备接受这份工作了一样。
因为我深知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心中有怎样的一片诗和远方。所以,在面对他父母几乎没有商量余地的挽留时。
我说,我想怂恿你狠心一点走出去。
他的回答,即使是隔着几千公里的屏幕,我似乎都能感受到他在叹气。
他说:我妈经常说我在家活得像个客人,不骗你的说,我真的不知道被爸妈关爱是什么感觉。
从小到大都没怎么享受到家庭的关爱,这两年,好死不死的突然家人变得开始关心起我,我就很贪恋这种有人疼的感觉......去年我妈生病,我就不敢离开,事实上我也知道自己并不是家里的唯一,甚至是还觉得自己有点多余。我爸妈从小就特别重男轻女,因此导致我在成长过程中比较自强。什么都靠自己,很理想,所以你无法理解我。
往往这种对话,就像是一个人当着你的面撕开那原本已经结痂的伤疤,新长出来的鲜红的血肉,在向你召唤,仿佛那种撕裂声都清晰可见。所以在这样的一场表演中,语言真的很苍白无力。
我对他说,大多数人都会有来自于原生家庭的痛点,尽管这些痛点有所不同,但都有各自的不为人知,这些事情我们无法选择也无法决定,所以我可以感同身受你的感受,所以我很自私的想让你离开,虽然我深知说这些话无疑只会让你更难受一点之外,丝毫不会改变你的任何想法和处境,因为我们都是那种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最终如何抉择的人,无论中途会有多少纠结和改变。
他平静的说:我妈多恶毒的话我都听过,而且也都忍了下来,也只能忍下来。想起前段时间看的姜思达的一期采访,就特别想问问爸妈,于我而言,有没有一点,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同理心。
我说,有些话说出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就是这样觉得,一直没有给过爱,突然这样关心我,我发现自己并不需要,毕竟这么多年我自己也成长的挺好,但是却没出息的特别特别贪恋,所以,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一直走不开的原因。
我和你不一样啊,即使我心中有一片诗和远方,但是却得生活的极其自律。就是这样啊,我活得克制又挣扎,不过好在后来遇到一群有趣的朋友,有一段很烂很烂的青春,都是他们陪我度过的,所以最后我并没有变成极端的人。
@ 为什么要结婚,我害怕。
他给我说,还在上初中的他,从妈妈的包里翻出了酒店的房卡,人天生的好奇心和敏感,让他在童年的时候窥探了母亲的出轨。后来他一直在想,为什么在父亲面前始终是温柔贤惠的妻子,在自己面前始终是一个称职完美的母亲,会有这样一副面孔,这不是让一切都成为了虚假吗。我问那你爸知道吗?他只平淡的回答到,那我爸一定会杀了我妈的。
所以,他眼中的婚姻,是充满欺骗的,就像是一场舞台剧,表面的美好,永远不会知道背后暗藏着什么勾搭。所以,他觉得家庭是沉重的,永无休止的争吵,每次的回家不是回家,而是进入到了一个被大气压和乌云笼罩的雾霾空间中。那个时候我不懂爱,我只觉得既然过不下去了就离婚啊,为什么要整天对彼此恶语相向,为什么每天要波及到家里其他人。
所以,从他记事起,关于家的概念就是争吵。
他和女朋友已经交往了七八个年头,有时候聊天我们都会问他准备什么时候结婚啊,他说,为什么要结婚,我害怕。
时隔这么多年,我依旧无比清晰的记得,他哭着问我:徐,你说到底什么是爱?
我忘记了当时自己是怎么回答的,嗯,我想自己大概什么都没说吧,因为即使是现在的我,也依旧不知道怎么回答,也不知道现如今的他,是否清晰明了了这个问题呢。
圣经中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看吧,关于“爱”这一个字,圣经就用了95个字来解释,但若自己懂得悟透,只怕一生都不见得够。
可是我不信耶稣,也不看圣经,我们都只能拥有关于自己的“爱”的一生,因此这个问题于我想永远都不会有答案。
是的,原生家庭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什么,但是你没有照单全收的必要,无论多糟糕的原生家庭都不能定义你的新生家庭。即使朋友A从出生起就好像是一个多余的存在,这么多年几乎不知道什么事父母的爱,但就如同他自己所说,“最后我并没有变成一个极端的人”。朋友C即使仍旧对婚姻恐惧,但他仍旧成为了一个温和、恩慈、去爱人的绅士。原生家庭带给你的更多的不应该是痛,应该看到他的给你的动力和成长,应该感受到他的一些温度。所以,请将“原生家庭”这个借口和每月的“水逆”尽早丢弃吧,人要学会长大、承受和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