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跌眼镜
六年级宇宙单元第三课讲八颗行星,需要建立模型了解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和行星本身的大小。实验是这样做的:
是不是挺简单的?不过是将实际数据缩小一万倍后,在纸带上标出位置来,以理解它们距离太阳的远近。
但是,你以为的简单只是你以为,小孩子们不一定能整明白。
首先你要有以下提问:
一张纸对折四次后打开有多少折痕?
为什么三根纸带用胶带连接时不能有重叠部分?
每个折痕代表什么?
这三个问题是帮助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的拐棍。
首先,要用心思考到底有多少折痕,方法可以是计算,更简单的是在折痕处标数字,于是48个折痕显示了,你可别以为每个孩子都能标出48个折痕,一定会有学生将胶带部分跳过,于是有46个的,45个,47个,你还别纳闷怎么会这样,因为胶带贴过的部分折痕被掩盖了,自动略过。
总算是有48个折痕了,距离成功还有一大段距离呢,你瞧水星缩小一万倍后是0.58厘米,那么一定有学生拿出尺子,找到0.58的位置画个圈儿,结果就是这条纸带会有一半没用到,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折痕”是什么他还不知道。折痕就是1,(1厘米),不需要尺子,一个折痕就是1,水星的位置在折痕一半稍微靠右,即0.58,金星是1.08,好了,在第一个折痕后面稍微一点点的地方。而不是尺子量出的1.08厘米处,会了吗?做吧。
学生开始动手了,你可千万别抱着双臂站在讲台那歇着,你以为讲明白了,其实还有没听明白的,为嘛没听明白?因为他在某一时候意识涣散了,就5秒,5秒足够让一个孩子捅不破窗户纸。
课标中有句话:低估儿童的认知比高估更可怕。意思是高估很可怕,有可能你在讲台上挥洒自如时有的孩子在听天书。
所以,教师的提问设计很重要,得了解他们的认知规律、特点,年龄、性别差异,更要能洞察孩子的情绪,他很可能没吃早点肚子正叫,你讲破嗓子也入不了他耳朵。
今天在一班,来了20个男孩上课,我们一起做八颗行星模型,结果是3个学生纸折错方向了,2个学生数出46个折痕,2个孩子用尺子去丈量位置,还有一个默默地叠了一驾纸飞机。我简直大跌眼镜。
生气时还是要想想“是不是我的教学设计缺失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