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十六观智 淡然贤友
淡然
十六观智
2012-04-25
某善友:我有个问题想请教。
淡然:请说。
某善友:如果我在今生没有证得初果,怎么能保证自己下生可以闻思修佛法呢?
淡然:多做布施善业、严格持好五戒。
某善友:还有吗?
淡然:修止禅与观禅,到获得观智乃至行舍智。
某善友:如果这样是肯定下生能闻思修佛法?
淡然 :如果你能够证得行舍智,或者能证得第二观智——缘摄受智,则是肯定的。
因为证悟这些观智的人,被称为是‘小初果’。意思是,虽然他还没有证悟道智,还不是真正的初果;但今生死亡后,下一世必定会投生到人间或者天界。
某善友:请解释什么是观智和行舍智?
淡然:观智,是对诸究竟法的无常、苦、无我三实相,如实知见的智慧。这是慧心所的作用,它能够洞见诸究竟法的真实本性。
诸究竟法=色法、心、心所、涅槃;在此,色法、心、心所,被称为是有为的究竟法。涅槃,被称为是无为的究竟法。
一共有十六观智:名色分别智、缘摄受智、思惟智、生灭智、坏灭智、怖畏智、过患智、厌离智、欲解脱智、审察智、行舍智、随顺智、种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某善友:是不是在《清净道论》里,也有对这些观智的解释?
淡然:是的,这书属于巴利义注,是对《巴利三藏》的正确解释。
以下,将根据《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对这些观智稍作解释。
名色分别智:通过修习佛法观禅,去辨识所谓的人,只是在因缘和合之下生起的名色法组合;
在它们之内或背后,并没有一个主宰的‘我’存在,这阶段的智慧,称为‘名色分别智’,因为是依名色法的特相、作用、现起、近因,去分别、辨识它们。
缘摄受智:是去辨识那些名色法的诸因或诸缘。通过缘起之智,禅修者辨识现在的名色法组合,并不是无端端地生起,也不是万能之神所创造,也非因为灵魂而有;
我们现在五蕴名色的组合,只是因为过去世的无明、爱、取、行、业,这些因缘而生起。禅修者运用相同的法则,去辨识过去世与未来世名色的诸因缘。这阶段的智慧,称为‘缘摄受智’。
思惟智:当禅修者如此辨识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种生存地的众生,他们只是名色法的组合,它们是刹那生灭的行法或有为法;
并且,禅修者把它们归纳为,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五蕴等组别,而去辨识这些行法以及它们的因缘。
随后,禅修者依世、相续与刹那,以思惟智观照那些行法的三实相:因为坏灭而 无常、因为可畏而苦、因为无实质而无我。
之后,他依缘与刹那,以生灭智观照那些行法的生灭。这即是禅修者在修习观禅时,不断培育思惟智的阶段。
首先,禅修者必须把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的色法,都归纳于色蕴。
同样地,他也把一切的感受;想(记忆);行(造作、意愿、思维等);识(觉知内外境的六识);归纳于各自的蕴,即: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随后,禅修者以思惟智观照:一切有为法、行法、五蕴等,都有以下的三种实相:
一、‘坏灭而无常’,因为它们在生起之处即遭受坏灭,而没有转变为其他法或有所遗留;
二、‘可畏而苦’,因为一切的无常之法,都不可靠而可畏,所以是苦;
三、‘无实质而无我’,因为这些有为法、行法、五蕴等无常之法,并没有‘我’,并没有实质,也不存在有个主宰者,所以是‘无我’。
生灭随观智:是观照诸行法刹那生灭的智慧。‘生’,是指行法生起之时;‘灭’,是指行法变易、毁坏与消失之时。
修习生灭智,是指禅修者观照诸行法(有为法或名色法),如何由于它们的诸缘生起而生起,以及由于它们的诸缘灭尽而灭尽。
在‘未成熟’的生灭智阶段,当观照力提升时,十种‘观之染’即可能会生起于禅修者。
他可能会看到从其身发射出极亮的光明。他也可能会体验到,从所未有极强的喜、轻安与乐。
其胜解与策励增长、智趋向成熟、念变得稳定及舍变得不受动摇。他也可能会对这些体验生起了微细的欲,即享受与执着这些体验。
当禅修者体验上述殊胜的经验时,若缺少分辨的能力,他就可能会以为自己已经达到出世间道果。
他也就可能会停止进展,而只是享受那些体验,并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在执着它们。但若他有能力分辨,将知道这些体验只是观智的副产品。
他会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而不执着它们。当他如此脱离了那些进展的障碍之后,而继续修行时,他证得了有关三相的一系列观智,从生灭智直至随顺智。
生灭智:这与观之染生起之前的观智是同一智,但在克服观之染之后,它变得成熟、更强及敏锐。
坏灭智:当禅修者的观智变得敏锐时,他不再作意诸行法的生时与住时,而只观照它们的坏灭。这即是坏灭智。
怖畏智:当禅修者观照三世的行法的坏灭时,他觉知这些在一切生存地里不断坏灭的行法是可畏的。
过患智:通过觉知一切行法为可畏,禅修者照见它们为毫无实质、不圆满、毫无可取,而只有过患。他也明了只有无生无灭的无为法才是安全的。
厌离智:当知见一切行法的过患之后,他对它们感到厌离,不再乐于一切生存地的任何行法。
欲解脱智:这是在观照时生起欲脱离一切行法之愿。
审察智:为了脱离诸行法,禅修者再以种种方法观照那些行法的三相。当他清晰地审察诸行法的三相时,那即是审察智。
行舍智:在审察之后,禅修者照见诸行法当中无一物可执取为‘我’及‘我的’,因此舍弃了怖畏与取乐两者,而对一切行法感到中舍。如是生起了行舍智。
随顺智:这是在出世间道心路过程里,于种姓心之前生起的欲界心。此智被称为随顺是因为它顺着之前八种观智的作用,以及顺着之后道智的作用。
当他如此观照时,由于其智已成熟,他感到:‘如今,道的安止定即将生起。’
于是,在有分断之后生起了意门转向;随着生起的是两个或三个缘取目标的无常等任何一相的观智心。它们被称为遍作、近行与随顺。
当行舍智与随顺智圆满时,也被称为‘导向出起之观’。随后,生起了取涅槃为目标的更改种姓心,超越了凡夫的种姓,而达到圣者的种姓。
在这之后即刻生起了须陀洹道;该道心彻知苦谛、断除集谛、证悟灭谛及开展道谛,而证入了出世间安止心路过程。
于钝根者有三个观智心生起,于利根者则只有两个观智心生起(除去遍作)。
之后有两个或三个果心生灭,然后再沉入有分。在有分中止之后,生起了省察智。
智者省察道、果、涅槃,以及省察或没有省察他已断与还剩下的烦恼。
导向出起之观:这是在出世间道生起之前,已达到顶点的观智。道被称为‘出起’,是因为它从诸行法出起,而缘取涅槃为目标;也因为它自烦恼中出来。
更改种姓智:这是第一个转向涅槃之心,以及是出世间道的无间缘。它被称为‘更改种姓’,是因为它从凡夫种姓,进入圣者种姓的转变点。
虽然此智与道智一样,缘取涅槃为目标,但它并不能像道智一样驱除覆盖四圣谛的烦恼。在趋向更高的道心时,它被称为净化,因为禅修者其时已属于圣者的种姓。
道智:道心同时执行与四圣谛有关的四种作用:遍知苦、断除渴爱(苦之因)、证悟涅槃(苦之灭尽)、开展八圣道。
省察智:在四出世间道每一者之后,声闻弟子通常都会省察道、果与涅槃,但并不一定会省察已断除及还剩下的烦恼。
首三道智每一者都有五种,而第四道智则只有四种。这是因为已完全解脱的阿罗汉,已没有可省察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