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习惯
前几天的文章,我们知道了学什么以及怎么学,了解了用刻意练习培养技能的方法,也明白了思维模型的重要性。
但是具体到某个具体动作的执行,比如说“刻意练习是非常辛苦的,具体如何做到?”、“思维模型的收集、学习和实践,是很枯燥的,如何持续这个动作?”
我想借李叫兽的《如何优雅地完成新年愿望》阐述一下“习惯”的话题。
第一小节:习惯的重要性
在上一篇《关于思维模型》中,我提到:思维模型决定决策,决策影响人生。
其实,这句话是不严谨的。
回想一下:你每天的决策当中,有多少决策是你理性思考后做出的?
你以为你每天做出的大部分选择似乎都是精心决策的结果?其实这些选择都是习惯的结果!(据说是40%,比我预想的要低很多啊)
你从早上起床、刷牙、坐公共交通去公司,吃早餐,打开电脑开始一天的工作,晚上下班后去散步、逛街、然后回家,洗漱,玩会儿手机,睡觉。
哪些是你思考后的行动?
你也许会说:至少我在工作的时候思考了。
我想说:你思考个屁。你的工作也是通过之前的经验做出的,如果没有必要的话,如果用老方法就能完成工作的话,你才不会想什么好的、创新的、不同的方法去工作呢。
你再思考一下:这些所有的行为,或者说习惯吧,有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你想改正的呢?
例如常见的坏习惯有:工作效率不高,工作时间总是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时间玩手机刷朋友圈和微博,下班后不学习,从不锻炼身体,晚睡晚起,喜欢吃垃圾食物...
总结:
1、人生最重要的决定并不多(例如高考、大学的专业、工作的选择、和谁结婚),需要理性思考,谨慎决策。此时,思维模型占主导地位,思维模型决定了这些决策质量的高低。
2、因为生活当中除了那些重大的决策之外,我们的其他行为和决策,都是按习惯去做的。这个决策过程的特点是:快速、生理反应、不经思考。(所以很多看似非常困难的行为,一旦形成了习惯,那么执行起来将变得相当简单)
3、这个时候如果习惯是好习惯,那么我们就作出了好的决定;如果习惯是坏习惯,那么我们就做出了坏的决定。
4、思维模型决定决策,习惯决定这些决策的具体执行效果,两者共同决定你的人生。所以我们要多养成好的习惯,改正坏的习惯。
第二小节:为什么好习惯难培养,坏习惯难改?
很多人也知道好习惯很重要,也知道要改掉坏习惯(好吧,其他他们对习惯一无所知)
但养成一个好习惯太难了(如:早上7点起床;晚上抽一个小时学习写作;每周锻炼三次;每天跑步两千米);同时,改掉一个坏习惯也太难了(赖床、工作随意、躺着玩手机看剧)
那,为什么好习惯难培养,坏习惯难改?
一般来说,养成一个好习惯,通常意味着改掉一个坏习惯,或者达到一个有挑战性的目的。
而坏习惯更符合人性,改掉坏习惯意味着和人性作对,而且初级大脑是不喜欢改变的。
第三小节:关于培养好习惯,改掉坏习惯,一般人是怎么做的?
一般人会有以下方法:
(一)、给自己找个动力
内部动力:
1、培养自己对这件事的兴趣。
2、说服自己这件事非常值得做,做成之后会很爽:健身后身体会更健康,对异性更有吸引力;晚上学习后,对工作和生活会很有帮助;早起后会有更多的学习工作时间等。
外部动力
1、职业动力
你是个学生,你就必须按时起床、读书、上课、吃饭、睡觉。这是学校强制施加给你的习惯。
你是个打工的,你必须在规定时间在公司工作
2、任务动力:这件事你不得不做
你刚生了个宝宝,你要几点喂奶,几点让他拉粑粑,几点让他睡觉。
你要出过留学,所以要学英语,于是你养成了每天学英语的习惯
你在一个月后要进行一次公开课,你必须每天下班后准备分享内容。
3、其他
公开承诺:向全世界公布你的计划,让亲朋好友都来监督你,这样你就不好意思不做了
设立赌注:要是没能成功坚持计划,就付给一个朋友100 块钱。
动力策略经常会失效的原因有两个:(具体是否有用还是要看情况啦)
1、通常来说,坚持这些习惯可不好玩,而且是和人性作对,除非这件事你不得不做(生活中不得不做的事情其实没那么多),所以人们会找各种理由放弃。
2、即使这件事是你愿意做的,是有兴趣的,但因为边际效应递减,这个行为每重复发生一次,带来的愉悦感就会降低一次,做这件事的热情和动力就会慢慢降低,直到没有动力。
3、习惯养成后当然会很爽,但养成的过程是艰难和痛苦的,能做到“推迟享乐”,放弃短期利益同样的人不多。
(二)、运用自己强大的意志力
强迫自己做某事。
不得不承认,有些人的意志力就是很强,但科学研究表明:意志力也是有极限的,用完就没有了,而且一般人也没有那么强大的意志力。
第四小节:习惯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说了这么多,好像得出了一个结论:坏习惯更符合人性,培养好习惯,改掉坏习惯是和人性作对,而且不管是通过给自己找个动力,还是运用自己的意志力,好像都不够有效。
在回答“如何难培养好习惯,改正坏习惯?”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思考:习惯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习惯的力量》给出的模型是:“给出暗示——采取行动——进行奖励”
而且,这本书还指出:坏习惯是无法被根除的,只能用好习惯替代它。
如此说来,你只需要根据这个模型,制定一个习惯培养计划即可:
1、列出自己想要培养的习惯,并设计一个“暗示”,或者叫“触发点”
2、把要做的事情列成一条条的待办事项,然后执行
3、完成后,给自己一个奖励
总结说来:
这和这个方法和巴甫洛夫训练自己的那条狗的方法差不多。
以上的流程过于简单,详见原书
第五小节:《习惯的力量》进阶版:《微习惯》
按说,我们按照《习惯的力量》这本书中提供的方法去做就好了,毕竟人家是目前市场上公认的“权威”。
后来我发现另外一本书也很有意思,叫《微习惯》,这里也一并介绍给大家。
(一)、什么是微习惯
微习惯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积极行为,目标太小,小到不可能失败
正是因为这个特性,它不会给你造成任何负担,而且具有超强的“欺骗性”,它也因此成了极具
优势的习惯养成策略。
比如,你把每天做100个俯卧撑缩减成每天做1个,把每天写3000字缩减成每天写30个字,把每天保持记日记缩减成每天记一两件事。
(二)、为什么微习惯会起作用
1.阻碍习惯养成的两大阻力
无法开始行动,缺乏勇气和动力
无法坚持下去,缺乏意志力
2.微习惯如何突破两大阻力
微习惯更容易开始,因为目标足够小,小到不可思议,因此让我们不会害怕开始。
微习惯更容易坚持,因为目标足够小,所以只要多做一点点,就会超越了自己的预期目标,没有坚持的压力,也就反而能坚持下去。
3.大脑运作规律决定
大脑往往是抗拒改变的,但是微习惯采取一个小到不可思议的目标,只消耗极低的意志力,让大脑以低成本启动。
大脑还没来得及对这个行为产生抗拒的时候,行为就已经发生了。
一旦启动一个行为,比如做一个俯卧撑,就很有可能继续下一步行动,完成额外的环节。
微习惯的螺旋状激励机制,会推动我们一点一点行动,增加坚持下去的惯性,提升习惯能力。
(三)、怎样应用微习惯
基本步骤和《习惯的力量》中介绍的差不多,关键不同是:
要把习惯目标缩小,小到不可思议为止
只有小到不可思议,才会让大脑认为它真的毫无威胁。
要微量开始,超额完成,摆脱高期待值。
另外:
对于大脑来说,有回报才会更愿意去重复一件事,而微习惯还不能导致真正的身体回报的时候,那么人为设置一个替代的回报来欺骗大脑。
第六小节:具体该怎么做?
看到这里还不知道怎么做?
内部动力有吗?外部动力有吗?了解“给出暗示——采取行动——进行奖励”这个习惯培养模型吗?运用了微习惯的方法欺骗自己的大脑吗?
这么多方法,全部试一遍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