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读完过任何一位作家的全集,会有遗憾吗?
老实说,我并没有读完过任何一个作家的全集。
我也很少买书,多年来辗转迁徙各处,也确实没有合适空间来存放书籍。当然这也不是主要原因,关键还是财力有限。至今我唯一购置的纸质版全集是《卡夫卡全集》,但是面对9本巨著,阅读总是断断续续,我至今还没啃完一半。

但是在第一次尝试看全集的过程中,我感触还是挺深。原来每个作家的创作脉络都是有迹可循,当我从阅读短篇过度到阅读长篇,发现原来很多短篇故事的情节和人物都以为后来的长篇埋下了伏笔,这表明卡夫卡的创作技术在逐渐纯熟,瑕疵也越来越少。也可以说,在他自己持续不断的创作训练中,文学自觉正在发生。而他之所以会交出《城堡》,跟他个人独特的写作偏好和持续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当然就阅读卡夫卡来说,除了他广为流传的小说之外,你还可以在全集中看到他的书信、札记,这些更私人化的书写,虽然不及《城堡》重要,但是这些更加自由自然的写作,也更贴近卡夫卡的日常生活。
在这些看似毫无章法的书写活动中,藏着更加真实具体的卡夫卡,也可以将他的人生经历与文学创作对照来看,将卡夫卡置于更加广阔无垠的具体社会环境之中,你才会进一步确认文学史安排卡夫卡出现是注定的!
当然其实阅读一个作家还应该去读他相关的人物传记或对其作品的分析文章等,那样的阅读才更为完整。
通过其它人的分析去了解一个作家及作品固然重要,但别忘了,如果你自己根本没有读过这个作家的任何作品,了解其他人的观点对你来说反而是灾难,就像古典文学必须要回到阅读原典之中,而你必须要真正进入到阅读本身中去。
更方便的阅读方式是电子书,当然比买纸质书更经济实惠得多。我在原本零碎阅读的基础上,逐渐向阅读作家全集努力。也是希望在先阅读电子版本的基础上,进行筛选,看这本书是否真的值得读,以待后期购买纸质版本。
但无论是纸质书或电子书,我都不会集中时间把一个作家的所有作品全部读完,我往往是尽兴为之。今天读读鲁迅,明天读读张爱玲,后天又读回卡夫卡,再后天可能又捡回《红楼梦》来看看。
看得下去就继续看,看不下去赶紧换一本,反正好书太多,不可能出现书荒,只是愿不愿意看的问题。
还是先从代表作看起,然后逐渐把其它失败之作也陆续找来看。在持续的阅读中,你的文学版图将逐渐扩大。
在阅读过程中,你会发现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之间的联系,这也就是作家创作年表存在的价值,作家创作任何一本作品都是有缘由的,回到他的创作年表,也许你就能找到答案。
以前我很少在意作家的创作年表,直到阅读朱西甯作品时,突然注意到他每本作品的末尾都附上了完整的创作年表。
年表中除了记录所有作品的创作年份,还列举了他跟文学创作有关的一些事迹。基本也大致概括了朱先生作为小说家孜孜不倦进行创作的一生,我也基本能理解一些作品对作家本人的重要意义。

在偶然间,我发现,不同作家之间也可能存在关系。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创作谱系,除去血缘之外,一些作家会因为有着共同的创作趣味或创作追求而产生交集。
还是拿朱西甯先生举例吧!在阅读他作品的过程中,我才知道他的文学启蒙读物竟是张爱玲的《传奇》,他带着这本集子到了台湾入伍,他开始业余写作后和张爱玲有过书信来往,和胡兰成更有过常达十来年的真实交往。自然不必说朱先生如何影响到朱家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文学创作者,北京小说家阿城跟朱家也有往来,阿城曾向莫言力荐朱先生的小说,而莫言在看到《旱魃》的开头时,竟然已经准确地猜出结局,因为他和朱先生同为山东老乡。后来我偶然读到虹影写过纪念朱先生的文章,原来虹影到台湾时,曾受到被外界称为“与世隔绝”的朱家人的款待。

发现不同作家之间有着奇妙交集,这点对阅读本身倒可能没有啥直接影响。但是很神奇的是,恰好这些有交集的作家,同时都是我所欣赏的,特别是我最近才知道喜欢了很久的虹影竟然和朱先生有着这段缘份。
世间竟然真有这么巧的事,我所喜欢的作家,彼此之间也是相互欣赏的,实在是妙不可言。我简直想要尖叫,这种感受可能真的跟追星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