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愿生命快乐,有成果

2019-01-04  本文已影响0人  鑫垚杨子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曾经阅读过的一本书,和我还不成熟的初浅体悟。

      这本书书名是《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仁波切”意为尊贵者,这是对上师的尊称,一直在欧美国家传播佛法。

愿生命快乐,有成果

      其实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拒绝讨论死亡这个话题的,是恐惧也是忌讳。当我读完这本书后,确实让我开始对生和死有了一份认知和思考。

      本书一共有四篇章:关于生、临终、死亡与再生、还有结论。初读时觉得晦涩难懂,有很多藏传佛教的知识点,慢慢地却引人入胜,让人感觉温暖慈悲,心静平和起来。

      书中的内容体量非常大,今天我就讲讲其中随时都能让我想起的两点:

一、关于生命的真义:

      藏传佛教的核心:把生和死看成一体,死亡只是生命另一章的开始,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如果我们能把生和死看成生命中不可分割的整体,那我们就会更敬畏生命,生命就会变得庄严而美好!

      由于相信人生就只有这一世,由于不相信精神灵魂的存在,大多数现代人已经丧失长远的眼光,为了名利忙忙碌碌,为了情感惶惶不安,肆无忌惮地为着自己眼前的利益去挥霍、去掠夺、去侵占,不能好好珍惜人生根本的价值,无法和人生必有的缺陷达成和解,无法和自然和谐共处。

      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必将面对的时刻,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在爱和圆满的氛围中安详去世,但如果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暴力和哀伤,如果我们的心总是被愤怒、执著、恐惧、焦虑等情绪所控制,显然也不可能奢望死得安详。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死得好,就必须学习如何活得好,如果我们希望死得安详,就必须在心中和日常生活中培养安详。

      正视死亡,才能真正拥抱生命。

      我们一生的所作所为,造就了我们去世时的模样,而每一件事,绝对是每一件事都很重要。

二、关于爱和慈悲

      爱和慈悲,我们并不陌生,但不应该只是我们挂在嘴角的一句话,不只是对受苦者表达怜悯或关怀,不只是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痛苦,更应该是一种持续和实际的决心,愿意尽一切可能来帮助他们缓和痛苦。如果慈悲不付诸行动,就不是真正的慈悲。

      那我们应该如何唤醒爱心和慈悲?发起隐藏的爱心,启开慈的泉源。

      当自认为没有足够的爱心时,有种方法可以发现和启发:回到你的心里,重新创造他人给予的真正感动你的爱,比如,记住一个他们确实对你表现爱心,而你也鲜明地感受到他们的爱的例子。让这种爱在你心中重新生起,并充满感激。打开我们的心,让爱从心中流淌出来,然后把这种爱延伸至一切众生。

      这种修行可以启开爱的源泉,在我们心中启开慈之后,就会启发悲的诞生。

      开始悲的修行:

1、平等看待你自己与他人:每个生命都是一种独立的存在,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态,我们认真而又乐观的绽放生命的精彩,更要尊重、悲悯和宽容生命的每一种存在。愿每一个生命都能安好而又独立!

2、同理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平静你的内心,同理人家的看法,找到新的视角,敞开心胸去完善他、接受他,如此将赐予你更多的智慧去了解如何帮助他,从而帮助你改善跟他人的关系,为其赋予崭新而丰富的意义。

3、自他交换,把他人看成你自己:当某人正在受苦,而你又不知道如何去帮助时,就要勇敢地把自己放在他的位置上去想。当你以这种方式把自己换成他人时,就是在把我爱的对象由过去的自己转为他人。

4、利用朋友来发起悲心:就是想像你亲爱的朋友,或你真正爱的人正是那个受苦的人,十分自然地,你的心胸将敞开,悲心将生起,你就会祝福他平安顺利,付诸行动帮助他远离痛苦和困境。

      在佛教里,慈悲的训练就是去了解一切众生都是相同的,去了解你既离不开任何众生,也不高于任何众生。在现实生活中,慈悲的训练可以让我们把心带回家,让心完全开放。

      我相信看完此书的人都会开始从生命的角度认真思考自己和世界的未来。​正如谈到写此书的目的时,作者说“我希望每个人既不怕死,也不怕活;我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清明和最温柔的关怀;我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实用的了解,找到终极的快乐。”​

      愿生命快乐,有成果!

愿生命快乐,有成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