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

《金刚经》对现代人的启示 - 7

2020-03-15  本文已影响0人  佛学正念

第七品:无得无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翻译: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呢?如来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了吗?如来说过什么道理了吗??

须菩提回答说:“根据我所了解的佛陀说法的义理,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相,叫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法是您所说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来所说的法,不可执着于字面上的意思,因为如来所说的法,是超越任何语言的,故不可以用语言来表达。它不是一切存在的现象,也不是对一切存在现象的绝对否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以前的贤圣所表现出来的法,都由于他们的法不是执着于固定的相,所以他们的法看起来会有所差别。

注释:

不可取

不可以执着于表面上的意思,不可以僵化的理解,这里的不可取,不是丢弃、置之不理的意思。

不可说

没有一个绝对固定的说法。

非法

法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所以佛陀那些说出来的,都不是法本身。

非非法

这里的“非法”和前一个“非法”的意思不同,这里的“非法”是错误的法的意思,断句为:非——“法”。非“非法”,的意思是:也不是错误的法。这里的非法和非非法,断句为非——“非法”与前面解释所说的“有我”和“无我”的关系差不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超越法与非法的具体的相的。

无为法

无为法,是针对有为法而说的,所谓有为法,指的是执着于具体的、固定的名相而说的法,无为法则是,既不执着于具体的形象,也不是否定具体的形象。这一点不太好理解,我在后面的心得中会详细分析。

心得:

1、“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一句的含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当下的趋向美好的原动力。这种原动力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之中的,用六祖慧能的《坛经》中所说是每个人“本自具足”的。所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是后天得来的,也不是修炼修出来的,而是每个人原本就具有的,修炼的过程,是重新发现这个美好动力的过程,如来在这里问“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意思是通过提问,来进一步澄清一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本来面目,能“得”的就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后天所得的,都是无自性的,也都是终将会失去的,毕竟有生必有死,有得必有失。依靠一个后天获得的,无自性的,必将失去的东西,肯定是无法达到破一切烦恼,而不被一切烦恼所破的境界的。

2、“如来有所说法耶”一句的意义。

如来说过什么法么?这里指的是说过什么固定的法吗?如来所做的一切,是想通过一些言教,让众生脱离二元的世界观,从把执着于虚妄的我相当做真实的自我中摆脱出来,从你欠我100块钱还是50块钱的迷惑中唤醒。根据不同的听众,不同的环境、时机,有针对性帮助听众去除错误的观念认知。当听众的根基不同,说法的环境、时机不同,佛陀会说不同的法。

佛陀怕后世之人,僵化的理解他的针对不同听众的言教,所以特地在此询问须菩提:“我说了什么固定的法了吗?”。好在须菩提没有让佛陀失望,在后面的回答里都非常契合佛意。但后世的学佛者就不一定都有须菩提这么智慧了,在很多后世佛教弟子中,因宗派之争互相诋毁者比比皆是,如果你有机会到现在网上的佛学论坛里逛逛,也能发现很多标榜自己所学的宗派是最好的,鄙视甚至谩骂其他宗派、吵的不可开交。我想这些都是没有理解佛陀“如来有所说法耶”这句话的谆谆教诲吧。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居住在北京的人问佛陀:到武汉怎么走啊?佛陀告诉他向南走,这无疑是正确的,这个人按照佛陀的指示顺利的到达了武汉;而另一个人住在广州,也来问佛陀:到武汉怎么走啊?佛陀告诉他向北走,这无疑也是对的,这个人按照佛陀的指示,也顺利的到达了武汉。但当佛陀去世后的若干年,这两个问路的人遇到一起,各自宣称自己得到了佛陀的真传,一个说武汉在南边,一个说武汉在北边,并且两人为此吵起来,这就是僵化的理解佛陀的教义了。

自己僵化的理解也就罢了,如果从此开宗立派,不管弟子是家住北京还是西安、上海,一律指挥他们向南走,那就会害人不浅了。

再举个形象的比喻:

比如您不知怎么弄的,不停的打嗝。如果按照生理学去解你这种现象,那就是膈肌受到外界刺激,而产生痉挛。要想停止打嗝,就要想办法去停止膈肌的痉挛,这就是“打嗝学”。

而要医治这个打嗝,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冷不防打你一掌,你一惊之下,就不打嗝了;或许也可以让你尝试着屏住呼吸一会儿,也会有效果;其他的方法还有服用一些药物,还有针灸,等等。这些个治疗的方法,就是“打嗝教”了。

“打嗝学”只有一个,而“打嗝教”会衍生出许多宗派,有“击掌宗”,“呼吸宗”,“服药宗”,“针灸宗”,等等。这些个宗派风格迥异,手法不一,但最终的根本,都是达到了制止了你的打嗝。一个为打嗝而痛苦的人,只要遇到了一个好医生,不管是“击掌宗”的也好,“呼吸宗”的也好,医生可能不必为你详细解释打嗝的生理原理,也就是不必让你系统的学习“打嗝学“,只是告诉你怎么做,你彻底相信医生,老老实实的一直按着他说的去做,最终你的打嗝的痛苦就会被解除掉。在医生面对一个脑筋不太好用的人的时候,要想对他解释“打嗝学”可能确实有困难,比较明智的方法,就是简单的告诉他怎么做,最终把病治好了就行了。这样的方法,也是佛家所常用的方法,在佛教里面叫做一门深入。比如在净土宗,不断的真正诚心口念阿弥陀佛,心口合一,坚信阿弥陀佛的愿力,就可以往生净土了。比如日本的曹洞宗提倡“只管打坐”,都是这个样子的。佛门里面的师父往往不会给你讲那么多的道理,你按着方法去做就是了,如果你非得去博学诸家,会被斥责的。

这样的方法确实不错,但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个师父确实是合格的师父。比如你打嗝去看医生,恰好遇到了一个“击掌宗“的医生,在往昔他自己就是被这样医治好的,所以你来了,他也如法炮制。但是他不知道击掌的前提是要冷不防才行,否则是无效的。你已经有了防备,他一掌下去,没有效果。于是他就一掌接着一掌的拍击不止,都拍了一万多掌了还不见效,而他还告诉你一定要相信,一定要坚持。这样你就惨了,恐怕后背被拍糊了,打嗝也还是得不到治疗,最后这个“击掌宗”医生长叹一声:你的悟性太差了,福报不够啊!从医院出来后你也再不相信“打嗝教”了,你会说:这是什么破教啊,都是骗人的!打嗝这个病,是不可医治的!旁边的许多群众也会跟着说:“打嗝教”都是骗人的,你看这个人就是例子,被打了一万多掌,还不是一样不见效?

如果你学习了一点“打嗝学”,知道打嗝以及医治的原理,那么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

在现代的社会,资讯发达,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宣称自己已经掌握了宇宙人生真理的人,他们承诺会帮助我们脱离苦海,但这个人是否真的具有这样的能力?还是一个蹩脚的“击掌宗”的医生?要识别这些,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获得幸福自由的路径,别被“击掌宗”,“呼吸宗”,“服药宗”,“针灸宗”,等各种宗派迷乱了眼睛,我看最好还是从最根本处,好好学学“打嗝”教的基本原理,才不会面临被打了一万多掌的危险境地了。而《金刚经》正是这个“打嗝”教的最基本原理了,所以佛陀才会在下一品的经文中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3、“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一句的意义。

如我解佛所说义,这里须菩提所理解的,是佛陀说的远离对具体的相执着的,不僵化的教义,是一种本质上的理解。

“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所说的法,都是根据当时所面对的具体的“人相、我相、众生相”而说,相是无自性,不断变化的,所以就没有固定的法是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法是如来所说的。

正如刻舟求剑,如来当时在船上画的那道痕迹,当时的人在那个位置跳下去肯定能捞起那把剑,而当沉舟侧畔千帆过时,你再下去就捞不到什么了。禅宗喜欢参话头,打机锋。很多高僧在某一个瞬间会“言下大悟”,听闻起来非常令人羡慕,后世之人也渴望参阅禅宗公案而彻悟人生,但岂不知那些“言下大悟”的高僧,是在长期的积累,特定的环境与心理状态中而灵光一闪,饭已经吃了99口了,开悟的那一瞬间是第100口饭,那口饭,造成了吃饱的状态,也就是开悟。前面所说德山被吹灭蜡烛而开悟,虚云因热水烫手打碎茶杯而开悟,如果您读到此公案,回家也拿着一根蜡烛反复吹灭,反复体验,能开悟否?估计够呛啊,不信读者可以试试。再不行模仿虚云,也拿一壶开水反复烫手打碎茶杯去体验一下,看看能不能开悟?括号:此系危险动作,切勿模仿!

4、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不可说

首先说说,为什么佛陀所说法的不可说的。我以为原因有以下三点:

(1)、所有的语言都源于感官经验,语言中的名词、形容词、都是对人类的感官经验的描述,而不同的人的感觉经验,是会有差异的,比如我对你说:“我看到了红色”,我只是一个大致的描述,这种“红色”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红色?是水红?粉红?夕阳红?绛红?抑或是别一样的什么红?那个细微精细的感觉,我是没法向你描述的,甚至我找不到现有的语言来形容,所以不可说。

(2)、法是离相的,佛法所描述的,恰恰是离开了“相”的感觉,既然相是用语言来描述的,那么这种离相的法,自然很难用语言来描述了,所以不可说。

(3)、佛陀所领悟到,或者感受到的,是一种超越了我们普通人类层次所能感受到的东西,就像是让爱因斯坦对幼儿园的小朋友去讲广义相对论,自然是张口难说了。比较现实的办法是,爱因斯坦从小学课程教起,让这批学生逐渐达到物理学博士的水平,然后再去讲述广义相对论。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学生问到:你现在教的这个四则运算,是广义相对论吗?佛陀怎么回答呢?佛陀只能说,不是啊。学生会说:既然不是,你教我们干嘛?!,佛陀只能说,也不是“不是”。这就是“非法”,“非非法”了。虽然现在学的四则运算不是广义相对论,但是一步一步的按照这个学下去,最终有一天,你就明白了什么是广义相对论了。

我在参加禅修闭关训练的时候,听来一个小故事,能做一个比喻性的说明来理解这个道理。

《弯曲的牛奶布丁》

两个穷困的年轻男孩,在城市和乡间挨家挨户乞食维生。其中一个男孩出生时就瞎了,另一个男孩协助照顾他,两人就以这种方式一起出去乞讨食物。

有一天瞎眼男孩病了,他的同伴对他说:“你留在这里休息,我到附近讨点东西,带食物回来给你吃。”然后她就出去乞讨了。

那天正好有人给这男孩一样非常好吃的食物,是一种印度式的牛奶布丁。他以前从未尝过这种布丁,觉得非常可口,但很可惜,他没有容器可以将布丁带回去给他的朋友,所以就把布丁吃光了。

他回来后就对瞎眼男孩说:“我实在很抱歉,今天有人给我一样很棒的食物叫做牛奶布丁,可惜我没办法带回来给你吃。"

瞎眼男孩问他:”什么是牛奶布丁呢?”

“喔!它是白色的,牛奶是白色的。”

由于生下来眼睛就瞎了,瞎眼男孩无法了解。“什么是白色呢?”

“不,我不知道。”

“白色就是和黑色相反的颜色。”

“那什么是黑色呢?”他也不知道什么是黑色。

“唉!试着去了解看看呀!白色!”但瞎眼男孩就是无法理解,于是他的朋友四下张望,就看到一只白色的鹅,他捉住了这只鹅,把它带到瞎眼男孩面前,说道:“白色就像这只鸟。”

由于眼睛看不见,瞎眼男孩伸出手,用手指去触摸这只鹅,说:现在我知道什么是白色了,白色是柔软的。”

“不是,不是,白色和柔软不柔软完全无关,白色就是白色!试着了解看看吧!”

“但是你告诉我白色就像这只鹤,我仔细摸过这只鹅了,它是柔软的,所以牛奶布丁是柔软的。白色就是柔软的意思。”

“不,你还是不了解,再试试看吧!”

瞎眼男孩再一次仔细触摸这只鹤,他用手从鹤的嘴巴摸到颈子、身体、一直摸到尾巴末端。“喔!我现在知道了,它是弯曲的!牛奶布丁是弯曲的!”

瞎眼男孩不能了解,是因为他没有体验白色的能力。同样的,如果你没有如实体验真理的能力,真理对你而言就永远是弯曲不正的。

皆不可取

这里的不可取,不是完全放弃佛陀所说的法的意思,而是告诫人们不可机械僵化的执取的意思。

非法,非非法

非法,这里的断句是:非“法”,意思是指并不是法本身,如来所说法,如望月之指,顺着这根指头去看,你有可能看到月亮,但是这根手指头并不是月亮本身。

非非法,这里的断句是:非“非法”。所谓非法,就是错误的法,是指向地心而不是指向月亮的手指,你顺着这根手指看肯定看不到月亮。那根指向月亮的手指并不是月亮本身,这根没指向月亮的手指,就更不可能是月亮本身了,所以佛陀所会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先解释一下什么是无为法。

无为法是相对于有为法而说。有为法,就是针对于事物具体的相而说的法,在“击掌宗”里,训练击掌的速度、力度,就是有为法的范畴。而在“打嗝教”里,教授打嗝发生的生理原因,就是无为法,教授打嗝发生的生理原因,并不能直接解除打嗝的困扰,但可以由此化生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如击掌、服药、针灸、按摩等等。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这句话的含义,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也包括一些大德的注解,各种解释不一,基本分为两类:

一类解释是:在修习佛法的不同阶段,不同果位级别的贤圣,由于对有为法理解的程度不同,所以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做法和他们所宣扬的教义,会有所不同。

另一种解释是:由于有为法可以化生出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问题的各种有为法解决方案,贤圣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所采用的做法和宣扬的主张,在表现形式上会有所不同。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说法,翻阅古籍,找到几位知音。

唐代海觉元禅师读经至此处注解曰:

一金成万器,皆由匠者智。

何必毗耶城,人人说不二。

川禅师曰:

云起南山雨北山,驴名马字几多般。

请看浩渺无情水,几处方兮几处圆。

此句究竟何意,读者意下如何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