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兰亭,云路迢迢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序》原文
唐.褚遂良临摹版《兰亭序》在中国书法史上,最为扑朔迷离,也最让每一位书法学习者追慕的作品,莫过于王羲之的《兰亭序》了。
在晋穆帝永和九年,也就是公元353年。这一年的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与当时社会的文化界名流在会稽郡(今绍兴)山阴县兰亭这个有着曲水亭台、茂林修竹的地方聚会,饮酒赋诗。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文化沙龙,或诗人沙龙。饮宴时大家都作了不少诗,后来编成了诗集,因为是在兰亭写的,所以这个诗集称为《兰亭集》。
王羲之当时任会稽郡太守(最高行政长官),因此由他为《兰亭集》写了一篇序言,这就是《兰亭集序》,即流传至今的《兰亭序》。跟我们现在书籍开头的序言功能是一样一样的,新书出版之前总是要找一些有名望或有地位的人来写个序。
据说,王羲之当时是在酒饮至半醉的状态下,用鼠须笔和蚕茧纸写成兰亭序的草稿,酒醒之后想要重新写一遍,却怎么写也达不到当初半醉状态下那种酣畅淋漓的效果。正是这幅连王羲之自己也无法超越的作品,古今被奉为“天下第一行书”。
史传,唐太宗李世民非常痴爱这幅作品,在拿到《兰亭序》真迹之后,命当时最厉害的几位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等人临摹,甚至用双线勾描法复制。《兰亭序》真迹终被痴爱着它的唐太宗带进了自己的陵墓。我们今天见到的所有作品,都是历代书法大家的仿品(临摹品或复制品)。
宋末元初赵子昂临摹版《兰亭序》对于每一位认真严谨学习书法的朋友而言,历代流传下来的《兰亭序》仿品的每一个版本都值得珍视,都值得一生临摹学习。
在今天,仍有许多书法爱好者都在默默地一遍又一遍地临摹《兰亭序》,包括我自己。
毕竟,学习书法绕不开的一个基本功就是临摹。无论是篆隶楷行草任何一种字体,都是从临摹(向古人学习)开始的。
所谓书法,就是书写的法度。法,即效法,学习。度,即规则,规矩。绕开这个“规矩”的打磨环节而随心所为,那叫个性化涂鸦,充其量被称为江湖体。
但是,初学书法,或功力不深者,一定不要冒然学习江湖体。无论那些江湖表演大师们把“书技”表演得多么吸睛,切不要被诱入旁门左道。
常青君临习《兰亭序》法古通今。临帖是扎根,是深入汲取营养、不断修正和成长自己的过程。书法的大量临习是书法创作的重要前提。犹如学习写作先要广泛阅读,异曲同工。这是吸收、消化与输出的过程,这个打磨基本功的过程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磨刀不误砍柴工。临摹前人作品虽然枯燥乏味,但是只要能沉下心来学习,心中有了不断超越自我的目标,就不感觉乏味。
练习书法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修炼心性的过程。在焦躁不安心烦意乱时,不妨在桌前坐下来,一端砚,一支笔,对临或背临(看帖或不看帖),只需一个时辰功夫,便渐入佳境,尘世间的烦忧统统抛在脑后了。
学习书法,十年一剑。望兰亭,路虽遥,行必达。心中有热爱,不惧路迢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