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书名:高效阅读
作者:【日】渡边康弘
译者:金磊
阅读能给我们带来改变,但是并不代表随随便便的阅读就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读书也是一个技术活,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让我们更轻松、更高效、更有收获。
这本《高效阅读》提供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技能包”。从选择书籍,到阅读书籍,再到应用书籍,每个阶段都给出了简单易学又非常实用的方法,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阅读技巧。尤其是重点介绍的“共振阅读法”。
在那本著名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而在这本《高效阅读》中,作者处处体现出了这种“主动”的阅读观。读者不是被图书牵着鼻子走的人,而是有着明确方向,借助书籍完成提升的自我。
“共振阅读法”能让人用20分钟的时间就掌握一本书的整体内容。很多读者认为这个方法非常有效。本方法的另一大优点,就是不需要经过复杂烦琐的训练就能掌握。
“共振阅读法”,跟其他速读不同,它要求大家不要从目录开始看起。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受作者意图的干扰,以和作者进行平等对话的姿态,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自己真正想了解的信息。
“共振阅读法”有五个假设。
假设1:在接触到书本的一瞬间,身体就能获得信息。
假设2:无论用多快的速度翻书,大脑中都会留下信息。
假设3:大脑会试图思考这些信息的含义。
假设4:阅读时所处的不同立场,也会使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发生改变。
假设5:以故事情节来阅读的话,能加速我们对内容的理解。
共振阅读法的步骤如下。
步骤0:接触书本,明确自己的目的。
步骤1:通过随意翻阅,让大脑“下载”信息。
步骤2:在三栏表格中绘制曲线。
步骤3:从曲线中感兴趣的那一页上摘出单词。
步骤4:凭着感兴趣的单词,带着问题去阅读。
步骤5:基于从这本书中所获得的想法,制订出行动计划。
“共振阅读法”就是让我们能通过“5步共鸣”“三幕剧结构”以及曲线等方式来进行阅读。
通过“共振阅读”掌握专业性知识的步骤 ①设定阅读的目的。 ②将所有的书籍拍到一张照片中。 ③随意翻阅所有的书籍,然后休息。 ④找出“共振词汇”。 ⑤从书中找出与之关联的内容。 ⑥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 ⑦想出自己的“关键词”。 ⑧利用这些“关键词”找到新的切入口(意见)。 ⑨基于新的切入口,撰写报告或笔记。
听起来很简单,但是我读这本书用了可远远不止二十分钟。虽然读方法的描述二十分钟足够了,只是因为写得过于简单,有点不相信真的这样有效吗,还是把全书都读完了。读完知道其他内容是没什么用。
也许只有用起来才知道有没有用吧,这是实用科学的特色。曲线画得感觉没任何道理,还是用左手画线。
在信息化社会,“速度”意味着一切。而如今,我们正在从“信息化社会”向“知识创造型社会”过渡。只有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金钱的人,才能更好地生存。
掌握阅读的能力,并不是人生的最终目标。 阅读让我们发现梦想,然后投入行动,最终得以实现,这才是人生真正的目标。
那么就行动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