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人生》:从历史、宗教和艺术窥探法国香颂女王的传奇人生

2020-03-12  本文已影响0人  苏妈妈育儿笔记

罗曼·罗兰认为艺术的伟大意义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它会给我们插上翅膀,把我们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如果说世界上只有一个词能代表巴黎,那就是“Piaf”(琵雅芙)。

好莱坞影星玛琳·黛德丽评价她:“那晚她演唱的时候,我就身在巴黎。在街上,在巴黎的天空下。她的嗓音就是巴黎的灵魂。

如果你想感受巴黎,那一定要多听几遍很多人误以为是法国国歌的《玫瑰人生》。那低沉又具有爆发力的声音让每一个听到的人都像站在废墟战壕之上,耳畔只剩下穿透灵魂的回响。

琵雅芙在临终前不久,记者问了她几个问题。你能给妇女提个建议吗?爱!你能给少女提个建议吗?爱!你能给孩子提个建议吗?爱!

《玫瑰人生》剧照

她的一生是汲取爱、感受爱和施受爱的过程,由于爱的太过于用力,将自己本应该漫长的人生经历浓缩成了47年。正常人的一天用6分力去爱,而她却用了12分。用玫瑰形容她并不准确,她拼命爱的方式,更像是会吸食人灵魂的罂粟,如痴如醉,如梦如幻。她自己如此,唱给当时人的歌声如此,留给后来人的精神更是如此。

她著名的三首代表作演绎了她的一生《玫瑰人生》,《爱的礼赞》,《一生无悔》。导演将这三首不朽之作巧妙的还原在影片的情境中,让我们去感受女王从底层的贫民窟到巴黎的代言人,最终走上死亡的传奇一生。影片一明一暗、一少一老的对比剪辑风格也给这部影片带来了一种颠荡起伏的视听体验。

 历史背景与人物命运的交织:她是在战争废墟上崛起的罂粟花,是人类洪流中的涌动者

伊迪丝·琵雅芙出生于1915年的法国,那是一战开始的第二年。

一战前的法国是整个世界的艺术文化中心,是浪漫和时尚的代名词,是无数艺术家憧憬的天堂。我们熟知的雨果、巴尔扎克、小仲马、罗曼罗兰等作家以及莫奈、马奈、高更、梵高(1886年前往巴黎)等画家都生活在那里。

巴黎的空气里都弥漫着浪漫的香气,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曾说:不经常来巴黎的人从来都不会完全变得优雅。”

少女琵雅芙剧照

在全法国人民高涨的民族主义热情下,一战结束了。琵雅芙的父亲从战场归来,看到被寄养在外婆家,已经被病魔缠身的孩子,决定将她送往开妓院的祖母那里抚养。琵雅芙在妓院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琵雅芙9岁那年,她的父亲从妓院将她接走,开始了在马戏团生活的日子。14岁时,琵雅芙第一次公开唱歌。15岁离开父亲,独自前往巴黎闯荡。她很幸运,在巴黎遇到了生命中的两位贵人。

1939年二战打响,战争戏剧性的仅持续了42天。

作为举世闻名的“文艺之都”和“香艳之都”,纳粹政府并没有对巴黎进行迫害。“这座城市目前还比较悲伤,应该有更多的欢乐”,随后巴黎依旧歌舞升平。

二战期间,琵雅芙也没有停止歌唱,她为犹太艺术家提供庇护。二战结束,美国纽约取代了以往巴黎的地位,逐渐成为新兴的艺术中心。也正是那一年,琵雅芙写出了她的成名作《玫瑰人生》。

琵雅芙真实照片

战争并没有消灭艺术,反而让艺术有更多的创作素材。战争消灭人的意志,艺术在战争中抚慰人的灵魂。也正是从这个时期,琵雅芙成为法国音乐史上从古典乐走向现实主义流行乐的代表人物。

在法国成为最受欢迎的歌手之后,琵雅芙开始走上全球化的路线,在欧洲、美国和南美洲巡回演出。在美国,她遇到了生命中的挚爱,拳王马塞尔。并创作出第二首传世之作《爱的礼赞》。

马塞尔坠机丧生之后,她多次发生车祸,并对吗啡成瘾,身体已经走向衰竭的她依然登上巴黎音乐人的圣殿奥林匹亚剧场进行演出,她的演绎生涯走向顶峰。

1961年,她忍受着剧痛完成了最后一首不朽之作《一生无悔》。同年,法国授予她“终身成就大奖”。

1962年,她在埃菲尔铁塔下演唱了《最长的一日》,她的光环无比耀眼。

1963年,她的生命在蔚蓝的地中海边走向了尽头。法兰西共和国为她举行了国葬。

她在短短的47年,从社会的最底层快速走上社会的最顶层。无论她遭受多少苦难,她都深爱着这个世界,爱着她的家人和朋友。她一次次想要挣脱命运的安排,从苦难中站起来,像一只血红色的罂粟花,在战壕废墟之上摇曳着风姿。

琵雅芙和伯乐路伊剧照

宗教宿命:她是一个被神灵保护的女孩,却是一位被神灵嫉妒的女人。

妓院是一个污秽不堪的地方,但琵雅芙却在那里感受到了人生中最无私的爱。妓女们对她这个唯一的孩子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真心,将她们渴望拥有又无法拥有的爱传递给了她。

她在看似卑劣的环境中获得了爱的滋养,在战争与贫苦的大背景中度过了一个充满温暖和歌声的童年。在她3-7岁曾患有严重的角膜炎而导致失明,妓女们不仅筹钱给她请大夫看病还带她去祭拜圣女德兰,眼疾竟然神奇般的好了。

在她的心里,妓女、祖母和圣女德兰是她命运的守护人,也是她最爱的人。当她最后一次即将走上奥林匹克音乐厅的舞台之时,没有十字架的她拒绝演唱。十字架的上一任主人是她的祖母,代表了她的守护者们。她渴望把自己的声音唱给她们听,看似无理取闹的举动,实则是对世上最深爱人之缅怀。

《玫瑰人生》剧照

在影片中,圣女德兰曾化身火焰与她对话:“好孩子,我会守护你的。记住,当你孤单的时候,我都会陪着你。” 青年时期的琵雅芙也确实如圣女德兰所言,碰到了她生命中的两个贵人。

15岁的琵雅芙只身来到巴黎闯荡,遇到了她的伯乐路伊·雷柏磊。但不幸的是,帮助琵雅芙通过一曲《乡下姑娘》成名的他不幸在自己家中遇刺。而琵雅芙也被卷入了这场案件中,成为众人唾弃和咒骂的对象。她的生活又一次陷入了绝境,直到另一位贵人出现。

雷蒙是她的歌迷,也是一位知名的作曲家、诗人、冒险家。他不仅将琵雅芙拯救出这场灾难,还用近乎死士的方式训练她的谈吐举止。才将她从过去的乡下姑娘,变成慵懒优雅、大红唇、波浪发的经典法国女人形象。

在那一时期,她才开始走向了属于自己的玫瑰人生。1946年,琵雅芙发表了第一首由她作词的作品《玫瑰人生》,并很快风靡整个法国,也是这首歌奠定了她法国香颂女王的地位。

马塞尔和琵雅芙剧照

然而,她是一个被神灵保护的女孩,却是一位被神灵嫉妒的女人。

1947年,前往美国发展的她碰到了一生中最爱的男人,拳击手马塞尔·塞尔当。在第一次约会之时她就知道马塞尔是一个有家室的人。可她明明知道自己无法得到马塞尔的全部,却依然任由炙热的火焰燃烧自己的内心。

直到在一次拳击比赛结束后,希望快点看到马塞尔的她要求对方乘坐飞机尽快与她相见。影片中已经死亡的马塞尔出现在琵雅芙的幻觉中告诉她:为了与她相见,好不容易才买到这张飞机票。然而,飞机坠毁了。

知道真相后的琵雅芙彻底崩溃,影片中采用禁音的方式,让深陷痛苦泥潭的琵雅芙在不同的房间中穿梭,狰狞的面部表情让恐惧和痛苦放大。直到她走向满是灯光的舞台,唱了一曲《爱的礼赞》,她痛苦的灵魂才得以平静。她没有活下去的勇气,她剪掉自己的头发,她去求灵媒带话。

马塞尔死后情绪崩溃的琵雅芙

从那一刻起,她的爱情就仿佛遭受了诅咒,每一段都会发生意外,其中一任丈夫更是两次和她一起遭遇车祸,导致她断了肋骨,从此走上人生的衰落。

 艺术表达:将尘世的痛苦化作灵魂的歌唱,化度平凡世人

也许她是圣女德兰在世间的化身,而圣女德兰早于耶稣有神婚之约,旁人休想染指。她唯有将生命的全部倾注歌唱才能超越苦难,普度世人。

爱情的磨难和病痛的折磨让她对吗啡和酒精成瘾,她的身体每况愈下,更多次在舞台上昏倒。电影中上一秒还在咆哮“以为我会倒下的人们让你们失望了”,下一秒就不可挽回的倒下了。

对于已将生命的表达和灵魂的共存视为一体的她,在肉体的死亡和精神的绝唱之间总是义无反顾的选择后者。她在后台忍受着剧痛,佝偻着身体亦步亦趋的前行,在前台却依然光彩照人,用歌声传达自己对于命运的反抗。

《玫瑰人生》剧照,超越苦难的琵雅芙

1961年,在弥留之际,她在巴黎音乐人的圣殿奥林匹亚音乐厅献出了自己生命的绝唱《一生无悔》:“不,没有遗憾;不,我无怨无悔。既没有快乐,也没有悲伤,往事一切随风。”

“假如你不能再唱歌了?”

“我也不能再活下去了。”

1963年,年仅47岁的她已经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佝偻着身体躺下床上,回想着自己的一生,她留下痛苦的眼泪说我还不想离开,并留下遗言:“你要为一生中所做的蠢事付出代价”。

讽刺的是,信了一辈子天主教的她离开人世之后,牧师却因为她的过去不肯给她安魂。也许是圣女德兰依然留恋尘世,不肯离开。玫瑰人生,用玫瑰来形容她实不贴切,用象征着关乎牺牲、爱、和怀念的红罂粟形容她才是理解。

在她的世界里,爱是能量,歌唱是表达。每一次歌唱都在或痛苦或喜悦中聚集了大量的能量而爆发。她是一个被神灵保护的女孩,却是一位被神灵嫉妒的女人。她的天赋,她的放纵,她的苦难,她的荣誉结合在一起,成就了她。没有苦难的灵魂无法表达深刻的爱,神灵也许是借她的躯体去体验人世间的苦难,再将苦难幻化成一首首的赞歌,告诫着世人。

位于琵雅芙出生地的纪念碑

伟大的艺术家总是短命的,比如拉斐尔、比如莫扎特、比如梵高。可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平凡的普通人才有机会去体验真实的生命中无法体验的世界。做个平凡的普通人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对我们却不是,谁能说清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我是@苏如心,一个正视生活中的问题,不断找寻解决方法的双胞胎妈妈,和你分享我的人生哲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