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人类自身吗?不。你了解这个世界吗?更不。
《我是谁?如果有我,有几个我?》是一本德国人写的关于哲学的书,对于哲学的初学者来说,其文字语言通俗易懂,而且章节与章节之间环环相扣,每一个章节结尾都会承上启下地点明下一章的主题,并且在每一个章节的开头都会用带有文学性的叙述来引出其主要的人物和话题。本书分了三个大部分。第一部分很通透地介绍了人类其自身,通过对脑部研究,对对于“我”是否存在,又如何存在进行了讨论。第二个部分,则是对道德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关于道德和善是否是人类天生就具备,和关于杀人、堕胎、安乐死、保护环境等具体话题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深入到更广泛的问题,例如爱、行动、私有财产、快乐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这本书不仅只是在讨论哲学,也涉及到脑部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没有一个特定的界限,在不断深入的研究,学科之间更是紧紧交织融合在一起。
在每个话题当中,作者都会列举一两个在该话题上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和他们主要的观点,并且简略又尽可能详尽地介绍他们的一生。让我很喜欢的一点是,作者还会论述这些人物(如尼采、弗洛伊德等)为什么在哲学界或者所属领域流芳百世。
例如在书中,作者举出尼采最大的成就在于“他无情却又充满热情的批判,在他之前,不曾有任何以为哲学家如此激励地指出人类如何狂妄无知地以自己的逻辑和事实(人类这个物种的逻辑)去判断所生存的世界。这些‘聪明的动物’相信,他们享有得天独厚的地位。而尼采却坚决主张人类其实只不过是动物,因此人类的思维也像动物一样,受限于本能和直觉,受限于原始的意图和有限的认知能力。”
对于弗洛伊德的贡献,作者指出:“他在检视人的时候,将焦点放在感觉、心理冲动和无意识的意义上,并且以非常严肃的态度尝试对‘无意识’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他那沿用自布罗伊尔并经过自己改良的治疗形式,至今仍是世界通用的方法。"
对于书中所提到的话题,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而且很多问题至今都争论不休。作者将这些不同的观点进行阐述和分析,并且会进行一定的反驳和比较。让读者们能够更加全方位地审视这些问题。虽然在整本书里,作者尽可能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但是难免会带有一点偏向性,特别是在是在在抛出中间性结论时,会有些主观和武断,能够看出作者对一些观点的倾向。但是并不是作者的问题,因为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一点偏向性的人类。
这本书始终在强调一件事:我们无法真正全面地审视这个世界与自我,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总存在局限性。不仅是受限于典型的感官能力以及灵长类脑部典型的极限,还受限于意识与潜意识两者之间的极限。
我们无法认识真正的“世界”,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通过人类的“感性”与“知性”所构建出来的。我们的这些“认知”是我们自己赋予这个“世界”的,而不是这个“世界”自带的。就像颜色并不是从大自然中产生的,而是从我们的眼睛和视觉神经中枢所产生的。所以并不存在真正的真理,而且我们也没有在接近这个真理,因为真理并不存在一个标准,何来接近而言。
在这本书的最后,作者讨论了“人生意义”这个宏观又无解的问题,作者“集合”了前面出现过的哲人们,就像在宴会厅里,大家各抒己见,而作者在台前主持。康德说:“人生的使命在于履践道德义务。”卢梭则认为:“人生的使命是能够且依照自己的本性生活,人类应该可以不必去做任何它不想做的事。”叔本华坚决否认人的存在是为了快乐:“由于人是意志的奴隶,因此没有所谓自由而且更高层次的意义。唯有艺术,可以带给人更高层次的乐趣。”维特根斯坦高声说到:“‘人生意义为何’这个问题是‘无意义的问题’,因为即使经过长久怀疑而最后明白生命意义的人,也无法说出这个意义在哪里。”......
讨论越来越激烈,进入到了高潮。最后作者举起酒杯,目光投向坐在角落里默默观看这场宴会的我,像是对我祝福地说到:“如果你问我的话,我的回答是保持好奇求知的心,让你的好主意付诸实现,用生命来丰富每个日子,而不是用日子来堆砌生命。”话音一落,我倍感温情与感动,热泪盈眶。
这本书带给我美好又多彩的“旅途”体验。
更多书评影评,请关注公众号:佑柚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