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自我迭代方法论

我的阅读方法

2018-06-05  本文已影响289人  书玉2018

写在前面:很早就想总结自己的读书方法,固化为文字,并指导后续的阅读。还是懒。但还好想法从未停止过,正好遇上熊猫小课十月提升计划第一书《如何阅读一本书》,正好有道思考题,一石二鸟,如下文。

一、如何选书?

阅读第一个问题:解决读什么?即如何选书。结合个人经验以及《如何阅读一本书》理论支持,发现自己从来不读小说,与“小说类”相反,称为“论说类”。论说类又细分为理论型与实用型。反思个人阅读习惯:少量的理论,更多的实用。践行极其功利读书法(源于古典的超级个体专栏),“为我所用”才是王道。对于实用型的论说类,毫不限制地大量读,随便读(反正我读书快!);对于理论型的论说类,当我需要传道授业时,需要给他人传递知识或信息时,哪些观点、工具、方法的理论不扎实?哪部分的说服力还不佳?找本经典的理论型论说类,补一补。还是追求“为我所用”、“即用即学”的原则。

注:当然,这种方法是否可取,见人见智。

确定完书的大类,那具体的书单呢?在阅读初期,主要源于大咖推荐。但在阅读后期,大咖渐渐离我远去,他们的作用在我的阅读视野慢慢弱化。书单来源主要三种:

一是随机。实则是依个人兴趣。这类书本通常看得快,安排在晨修,6点至7点半。快速地获得兴趣主题的新知。二是自我挑战,尝试拓展自己的舒适区。挑战类的,则称为“啃书”,由于看的速度慢,常常有挫败感。以前是借了又还了,后面觉得这种读书态度不可取,怎么可以遇到点小困难就放弃呢?这可是本好书?最后自我与感受(每个人都有自我与感受)协商,将“难啃的书”带到办公室,设计阅读步骤(非主体+各章节),在工作之余看看。如《复杂之美》、《人类未来简史》……每当啃书后,感受获得成就感,自我也认知提升了。我坚持的观点是:好书肯定会推荐另一本,甚至另一系列的好书。所以当阅读一本好书时,有意识地记录书本提及的其它书名,要么直接在自助预约图书下单,要么记录于印象笔记中(以《主题领域书单》命名,如《课程开发  书单》、《思维训练  书单》)第三种选书的来源是主题阅读,这是有强烈目的的,具体见步骤三。

二、框架阅读

这是阅读的第一步。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称为“检视阅读”,个人觉得比较别扭,而且阅读范围也不完全相同。

以“框架阅读”代之,其实就是:阅读除了主体以外的任何部分,包括它的封面、序言、摘要、结论等等。

就个人经验而言,封面非常重要,为了提高读者的购买欲望,精华都尽可能呈现在封面,这本书主要解决的问题或解决的方法都印在上面了。另一个就是其他大咖读者的推荐语录。他们会提到这本书对他们的感悟和启发,当然也会有本书的不足(大伽嘛!)。我一点都不贪心,我只希望这本书对这些大伽有所启发,对我也能如此,并指导我实践。

通过第一步的框架阅读,对这本书有框架性的整体认识,回答了几个问题(自问自答):

我感兴趣嘛?

这本书对我有用?

它的主题领域是什么?

结论有二:

一、NO.

一份快读笔记打发,简单记录

“这本书是讲什么问题的”;

“是否值得二读(第二次阅读,当下我不需要,未来可以要)?”;

“如果二阅,场景是什么?”(如“课程开发二读”,表示课程开发主题阅读时,可以二读;“女儿四年级二读”,表示当女儿四年级,与她一起阅读。)

二、YES.

值得我继续阅读。再看目录,制定阅读步骤。针对进行重组。(案例)

有时我的阅读步骤和各个章节是完美的匹配(如《影响力》),而更多时候是乱序或整合,这个完全是free style。

通常是按思考模型分类,如5W1H?,通常只读WHAT、HOW。然后继续步骤二(联结阅读)。

三、联结阅读

读——

与《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类似的是分析阅读。我也不大喜欢“分析”这个词,基于读者的角度去分析这本书与作者的想法?在我的阅读中,更多是寻求一种新旧知识的联结关系,以及新知对我的理念与行动启发。

依据“框架阅读”产生的“阅读步骤”,step by step 进行,记录阅读笔记。

记——

笔记记录现有两种方式:

一是快读笔记。需要快读笔记模板协助,记录关键词语,以及自己的点滴感悟和行动方案。这种方式适用于任何场合,但一张白纸也可完成模版的制作。(快读模及使用方法见《快读工具分享》

二是讯飞语记。语音转文字记录,记录书中的关键词句,还有自己的感悟。这种方式通常会出现“话多”的现象,这个句子很好,那个也不错,以语音记录,发现自己“话也多”,常常拉长了阅读周期。好处是,这些碎碎念的读书笔记(称为“读书笔记点滴”),可以整理成一份不错的读书笔记。偶尔发现自己也会说出一些美句子。

上述两种笔记方式,仍在交替使用,谁也无法取代谁,选择完全归于当下的心情。

写——

读书笔记那么多,不整理复盘太可惜了。现行两种方式:

一是一本书的读书笔记整理(《异类》读书笔记:《我的成功启示:取势 优道 明术》

二是主题读书笔记。

当读的书越来越多,发现自己的兴趣主题也就那么七八个,用文件夹将读书笔记分门别类的收集(纸版),电子版的则在象印笔记中加“标签”呈现主题领域(如“演讲”、“领导力”)。(关于思维导图主题阅读的笔记:《书玉书单 思维导图(主题笔记要点复盘201708-201803)》

四、主题阅读

以建立自有知识体系为目的。基于个人经验用途,应用情景两个:一、课程开发。线上、线下课的落地。二、认知舒适区的拓展。如制定了六月一期的主题学习:领导力,演讲,品牌、运营。

主题阅读书单的选择,以前主要是大咖推荐,而现在查找自己的印象笔记即可。这些书单的几乎都是平时在阅读中随手记录的,当然也有一些平台或大伽推荐的书单,也一并收集了。

主题阅读相对于上述的单本阅读,取书相对麻烦。书那么多,总不能都买吧。先借后买,先纸版后电子

由于阅读量较大,不管是购书成本还是存书成本,都不少,以借书为主。感恩自己正在生活在阅读城市,自助图书馆非常方便,网上预约,就近取书即可。当然,有些特种书,只能周未到图书馆借阅。正好粑粑和小孩也喜欢,又有空调(周末避暑之地)。若有一些书比较偏门,或者自己又非常迫切想要,当然是买啦。当当的折扣常有。还有一种方式则是电子书。在阅读初期,常看电子书,或京东的畅读,说是碎片化学习,实则知识焦虑,读书效果一般,也没啥笔记留下来。

加上我的阅读习惯,经常会往前翻,也会往后翻,而且再看看目录。如果是电子书,翻阅没那么方便。因此,在阅读后期,屏读慢慢弱化。当然,它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紧急时刻,迫切需要某本书,那么电子书就可以轻松解决这个矛盾。

取得主题阅读书单的书本后,具体的阅读方法又有二:

一是按上述的步骤一(框架阅读)+步骤二(联结阅读)。(关于思维导图主题阅读的笔记:《书玉书单 思维导图(主题笔记要点复盘201708-201803)》

二是比较阅读。

1、把书单的书都拿在手上,步骤一(框架阅读)

2、比对。确定每本书的优点是什么?这些书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些书的差异点是什么?

3、阅读步骤。(1)阅读各书优点。如标杆,只有获得了好多东西,你才有资格去评价其他的东西;(2)阅读共同点,只精读最好的那本,其它略读,求差异;(3)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体系;(4)阅读差异点,补充知识体系。

值得推荐的主题阅读工具:思维导图。(后补导图简介文章)

主题阅读会产生大量笔记,笔记整理是必须的,是建立自有知识体系必经之路。如果单纯靠文字,大段读书笔记素材,望文生畏是肯定的。或者只是简单拼凑各种笔记,没有达到消化,简化,内化的目的。思维导图则可以将关键词以网状结构联结,形成独特的二维简化笔记。(《思考工具——思维导图》)简化后的导图笔记,可以给你一个更高格局,更大的视野,俯瞰几本甚至十几本的书本的感觉(如同《王者阅读法》)。

五、内化深化

投入那么多,有啥卵用?价值变现,少不了。否则将陷入读书无用论。打破只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的困境。

可从三个堆度内化并持续深化。

思——

思即是思考模型。根据阅读学习精华,形成自己的问题集及或者思考清单。如负面情绪库清单,科学决策问题集。

行——

行即是行动方案。依据阅读体会,更新自己的人生vip,还有你的手账。

传——

即传道,有两种。一是小传。跟自己的诤友聊天。就这个知识点,与他进行交流。我的诤友是粑粑。如果他耐着性子听我讲完,一言不发,我就知道这个观点没问题。当然,粑粑也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的人。在很多事情上表现出来的行为特性比我更加理性。

另一是大传。与其它人小传,或与更多的人集中传(授课)。践行以教为学,只为更好地学。开发线上、线下课程(荔枝微课《如何高效整理你的笔记》),或对现有课程优化。保持虚心求学态度,单纯靠自己去阅读凝结课程,仍略显单簿。在主题课程开发后期,听同行的课程,梳理他的知识体系,也自己的比对,哪些知识晶体可以补充我的知识树,取长补短。

相信当下践行并总结的方法论是可行的,接下来只须持续践行,在践行优化。同时不断封装自己的小产品,也将这种学习方法与理念传达给二宝,希望在他们身上也能看到不一样的改变。

高效学习,只为了他们能更好的玩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