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男童女童光膀打球,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性别教育
01
近日,深圳一幼儿园“日光浴”的教育方式,引起了热议。
在幼儿园操场上,男孩女孩都脱掉了上衣,在一起打球玩耍。
家长知情后很诧异,并对此提出了质疑:
虽然都是孩子,但是也有四五岁了,已经开始有性别意识,老师这样的活动组织,对孩子,特别是女童很不利。
网友们也纷纷表示:
这样会影响孩子建立性别意识。
虽然是幼儿园,也要注意男女有别。
不可思议,我不相信家长会同意这种教学方法,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
对于幼儿园的这种做法,心理学专家表示: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老师的行为都存在疏漏,而且对于教育幼儿的性别与防性侵意识也会造成阻碍。
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一个系统的教育与社交场所,幼儿园中的经历都对于孩子的性别角色有重大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同样也要重视孩子性别意识的建立与培养。
02
3岁,性别意识的分水岭
心理学认为,性别意识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之一。
孩子从出生起,甚至从在妈妈肚子里落户起,就已经确定了生理性别,但心理性别却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慢慢发展而形成的。
在很多家长的传统观念里,会认为孩子没有性别意识。
之前有一则引发热议的事件:
一位奶奶带着3岁的孙子去女浴室洗澡,在门口被浴室的经理拦下了,称这么大的男孩子不能进女浴室。
奶奶听后非常生气并说道:“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
孩子真的什么都不懂吗?其实不然。
心理研究指出,3岁起,孩子会逐渐意识到“男女有别”并开始以男女自居。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对男女的着装、行为举止、性格特征会逐渐形成全面认识,也就逐渐形成了心理性别。
作为家长,应该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对孩子进行性别认知相关的教育。
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性别观,以免孩子正处于启蒙期的性别意识出现混淆。
03
孩子的性别意识很脆弱
孩子对于性别的认知,并不稳定,容易被身边的人以及所处的环境影响。
朱迪斯·巴特勒在《性别麻烦》一书中写道:性别,是在时间的过程中建立的一种脆弱的身份。
这种身份,对于处于性别启蒙期的孩子来说,尤为脆弱:家庭、教育、社交环境,都会对孩子的性别意识产生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孩子最早的性别认识,来自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放开我北鼻》中的小萌娃Jackson,长头发、可爱的小脸蛋、甜甜的声音,从打扮到行为,都像一个小女孩。
马天宇、于小彤、刘宪华、张杰等诸多明星,在刚接触到Jackson的时候,都认为他是一个女孩子。
当Jackson第一次到来,马天宇抱起他,向别的小朋友介绍:这是一个小妹妹,或者是姐姐。
当发现Jackson其实是男孩子之后,马天宇非常震惊。
在节目里,他也用了很多努力想把Jackson从女孩子的状态中扭转过来。
但是,在离开节目之后,回到妈妈身边的Jackson,又恢复成了小姑娘的样子。
家长的这种错位式的行为,可能会使孩子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从而导致孩子性别意识的混淆。
社交环境,影响孩子对性别的正确认知。
朋友曾跟我吐槽,她女儿刚上幼儿园那会,总是尿湿自己的裤子。
后来朋友发现,原来女儿之所以尿湿裤子,是因为她是站着尿尿。
朋友问女儿:“为什么不像之前一样蹲着尿尿呢?”
女儿说:“我们班的君君、阳阳都站着尿尿,我也要像他们一样!”
这种对于异性孩子的模仿,源于孩子对性别辨别能力的不足。
3-5岁,是孩子建立性别意识的黄金时段。
科学调查显示,孩子所接受的性别教育,幼儿阶段的作用要比青春期阶段更加显著。
幼儿园阶段,如果没有男女分厕、老师的教育引导,对孩子正确认知性别将产生重大影响。
04
如何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
幼儿园要对孩子进行科学引导,那么家长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呢?
1、自然引导教育
爸爸妈妈,是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的天然范本。
曾看过这样一则报道,里面的妈妈曾女士,为女儿进行性别教育的方式,让人印象深刻。
曾女士秉持着“性别教育,宜早不宜晚”的理念,为了让孩子对人体构造有必要的了解。
采用让孩子爸爸脱裤子给孩子看一下的方式,为女儿上了一堂性别教育课。
这种方法,一开始,孩子爸爸的反应是震惊且反对。
但是曾女士说服了他:“让女儿被动地去自己摸索,不如主动介入引导。”
曾女士的女儿进入青春期后,对来自异性的爱慕,有着非常清醒的认知,不冲动也不盲从,中学里从来没有谈过恋爱。
孩子如果能从父母那里明确感受到性别角色的区分,他们在处理性别问题时就会更加有自信与责任心。
孩子从妈妈身上学习女性的角色,从爸爸身上学习男性的角色。
父母应该互相帮助,利用生活中的自然情景,展示自己性别的角色优势。
妈妈的温柔可亲,爸爸的勇敢坚强,都是孩子建立性别意识的榜样。
2 、摆脱刻板印象
孩子一出生,便因为生理性别被大人区别对待,比如:男孩穿蓝色、玩汽车,女孩穿粉色、玩娃娃。
在孩子的身边,有很多这种并非标准但又存在于成年人脑中的约定俗成。
玩具公司孩之宝,最近推出了一支有点特别的玩具娃娃广告:视频的内容是小男孩与玩具娃娃的一天。
小男孩给娃娃“换尿布”“喂奶粉”,陪娃娃“做游戏”“读故事”。
最后还温柔地在床边给娃娃“哄睡觉”,像是娃娃的好爸爸。
对于玩具来说,并没有性别之分。
其实男孩子玩娃娃,更能让他们对于父母的举动能够感同身受,从而变得情感丰富,并学会照顾人。
对于孩子的在兴趣爱好,家长不必人为设置条条框框去影响甚至限制孩子。
不是所有的男孩子都喜欢刺激与冒险,也不是所有的女孩子都喜欢梳妆与打扮,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存在,他们有选择喜欢什么的自由。
3 、正面回答问题
每个孩子都会问爸爸妈妈这样一个问题:我从哪里来?
央视曾发起过一项”我从哪里来“的调查,记者采访了近200人,出生时间从1940到1990年,职业涵盖各个领域,结果是有85%的人被父母告知是捡来的。
“山上石头缝里捡的”、“床底下翻出来的”、“洪水冲来的”……
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答案,就是没有正面回答。
而当初被告知“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并因此很伤心的孩子,在当了妈妈之后,面对孩子同样的问题,依然保持回避。
给出了“马路边捡来的”的答案。
大部分孩子在“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上,没有得到正确的答案。
孩子对自己怎么来的很感兴趣,或是提出其他与性别有关的问题。
家长不必闪烁其辞,更不必佯装生气,直接给孩子解释就好了。
可以借助绘本或短视频,告诉他们,区别男孩和女孩的关键不是服装,不是发型,不是性格,而是性器官。
还可以顺其自然地对孩子进行隐私部位保护的教育。
香港家庭计划指导会的教育组主任李明英说:“对于孩子的性教育,家长应该保持主动。”
家长关注孩子性别意识,并正面进行培养,才能让孩子真正健康的成长。
孩子3岁起,性别教育,一定要抓起!
—END—
ps:欢迎加入读者群,在这个群里:会定期邀请教育学心理学大咖为大家分享优质教育理念,期待您的加入。
入群方式:+微信Yu_mu_shu,回复暗号: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