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思维盲区和知觉空隙训练自己的高级认知能力
上一篇文章《影响我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中,我提到,通过转变对事物的看法,可以改变社会服务、实现广告营销和进行自我调节。但,大多数的看法的转变都是被动的。
本文要讨论的是:
如何主动转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甚至是如何转变对事物的认知,从而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完成自我调节(如走出失恋阴影、面对家庭不幸、应对各种困难与深坑),二是看清事物本质,以免被欺骗或利用(广告、鸡汤、尔虞我诈)。
如何利用思维盲区和知觉空隙
训练自己的高级认知能力
>>
01 什么是“知觉空隙”?
刚刚洗了车以后,你会不会觉得自己的车开起来更加顺畅?
其实一切都没有变化,这毋庸置疑,但我们会以为事物本身发生了变化,而很少去主动思考这种问题。这就是思维盲区,也可以说是知觉空隙。
如果这些知觉空隙被人察觉到并加以利用,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我已经聚过很多例子了——高铁上增设无线网络,让你感觉不到旅途的漫长;地铁站增加倒计时显示器,让你以为时间可控而不会等得不耐烦;钻石赋予情感意义,让你觉得不买钻戒就是对爱情的不忠贞……
如果这些知觉空隙你自己能够察觉到,你就能意识以上的效果,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或者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成熟精进(当然你还是可以买钻戒的,我不是让你减少这种损失,请多多举一反三)。当你察觉到知觉空隙和思维盲区的存在,你可以在这些盲区中找到平时自己并没有意识到的内容。比如,它可能像一个开关,在你脾气暴躁准备与人大打出手之时让你意识到,打架不能解决问题,从而放弃与人争执。
02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思维盲区或知觉空隙呢?
科学家认为,人能够从自我意识中跳脱出来,从其他角度审视自己。人可以做到,但动物做不到。类似于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你可以试想一下,自己现在所处的环境、状态下,灵魂出窍,看到自己、看到周围的人和物。
正是这种状态!科学家们喜欢用猩猩照镜子的理论来说明问题,我更喜欢一些科幻电影或武侠小说当中的情景。
比如一个武林高手到了一定境界之时,在与人比武之前,可以在脑海里将整个过程预演一遍,从而知道自己与他人的出招、行步、破绽,甚至他可以将想象中的旁观者的表情、声音,周围的风声、气场等等想象得万分透彻,更牛X的是,他可以从第三者角度,在自己的想象中,看到自己与人比武。
其实,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拥有这样的能力。从自我意识中跳脱出来,从其他角度审视自己和周围。这里的角度包括了时间、空间。而这样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可以称为“元认知”。再简单一点解释,便是,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在我们的大脑当中,几乎99%的元认知过程都是无意识的,因为这部分的大脑加工速度为11000000次/秒;剩余1%的元认知过程便是有意识的,这部分的加工速度为40次/秒。因此,高级的元认知往往以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一闪而过,造成我们似乎已经深思熟虑的错觉。而事实上,你可能距离深思熟虑还差得远!套用一句俗话,你以为的你以为就是你以为了吗?
这部分的无意识状态,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称之为“知觉空隙”,“思维盲区”。要达到高级认知能力,就要学会在这些“知觉空隙”和“思维盲区”当中,训练自己的元认知。
03 进入知觉空隙和思维盲区的大门。
既然意识到知觉空隙和思维盲区的存在,我们该如何察觉它?并进入它?
学生时代写作文,我们常常用到一个句子,“他脑海中有个声音”、“他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有没有想过,他脑海里有什么声音?谁让他闪过一个念头的?我甚至更喜欢一些电影中另一种充满喜感的表达,比如一个小屌丝坐在单人床上,他的头顶冒出两个自己,一个对他说,“你一定要这样做!”,另一个对他说:“你千万不要这样做!”
这种现象不是戏剧化效果,它是真实存在的。当我们面临选择之时,当我们对一些人或物进行思考和评判之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这已经属于元认知的范畴,我们暂且称为元认知第一步。当你意识到第一步,你就算找到了思维盲区的门;
第二步是什么呢?插入“意识楔”。“楔”在现实当中是一种三角形的木头,旧时放在地上,可以抵住木门让它不被关掉。既然我们要进入思维盲区,我们就需要这种意识楔抵住思维盲区的大门,让思想保持开放。也就是当我知道我在做什么的时候,停下来,问问自己,“我在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我为什么这样想?”、“我还可以怎样?”。
04 元认知不等于多思考,也不等于三思而后行。
很多人简单理解元认知就是让我们多停下来思考思考。并非如此。它是对思考的思考。
当我们遇到与人发生冲突的情况,当然可以三思而后行,考虑这样做的后果;当我们遇到买车买房结婚生子等情况,当然可能也需要三思后行;可如果你因为要买一个小东西,不停逛商场、逛淘宝,想了好几天都没有决定下来,之后浪费了时间,后来东西也并没有便宜多少,你觉得值得吗?
以上过程就是对思考的思考。
插入“意识楔”,是让你的思想暂时停下来,保持开放,接下来如何去做,需要你自己真正的考量:
在团队协作中遇到冲突时,问自己,“接下来我可能要做的任何行动,有没有利于事情更快、更好、更优地解决?”因为团队协作最大的目的就在于如何把一件事情做好。有时候你就会发现,团队中的人会突然冒出一句,“你什么意思?你这是人身攻击!”、“你的方法可以,我的不也可以么?!凭什么选你的就不选我的?!”
当遇到争强好胜者时,对方常常在简单的聊天中占上风,在道理上把你说服、在阅历上让你佩服、在口才上让你信服。如果此人与你并无瓜葛,甚至不是一个理论层次。任何的争执,你都是输家。争执失败,你时输家;争执成功,你失去宝贵的时间。
这些理论用在失恋、家庭不和睦等等地方也都一样。
05 一些训练元认知能力的方法。
科学家和实验者提供了一些目前来说较为可靠的方法来训练认知能力,而这些方法已经被很多人在各种范畴运用。比如,为自己写遗书、打坐冥想、掐断思维、习惯养成等等。
关于写遗书,其实是以一种极端的形式,以一种记录的方式,形容出一个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或可称为彼岸。而你目前的状态便是此岸。由此岸去彼岸所选择和舍弃的一切,都是你思考的结果;
关于打坐冥想,我们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在长久进化里演化成为了听觉反射区,声音便成为我们接受很多信息的途径。这里的声音包括来自外界和大脑的声音。很多人不受外界影响,更能保持内心宁静。而另一部分人,也是可以通过对自己的训练,来完成的。你不一定要神叨叨地冥想打坐。也许只需要在一个安静的空间中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即可。冥想的内容,便是进入自己的平常的知觉空隙和思维盲区,对自己的认知、行为、选择等等进行思考, 甚至放空思考内容。
关于掐断思维,属于一种比较暴力的方式。当你的思维朝着某方面想的时候,突然觉醒过来,告诉自己说,“别这么想。”甚至有时候这种想法还会不断在你脑海中循环,那你可以找点其他事情做(比如你喜欢找五指姑娘,医生通常会告诉你,想的时候就去冲个澡或者跑个步。)。
关于习惯养成,很多教材、文章已经说得很多了。一旦习惯养成,便是在大脑中形成习惯性的回路。培养你认为的好习惯,也可以培养你认为的好的思维。久而久之,你就拥有了深度思维,或者说,你就利用起了自己的元认知。
一旦你培养了高级认知能力,便能对一些人或事物拥有全新的认识,或者说,你就能对整个世界拥有全新的眼光。比如长久以来,我们常常听人说,你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你要有完整的逻辑框架。下一篇文章,我们就利用元认知说明一个问题:拥有成熟的体系框架并不一定是好事。
关于思维的内容,我的功力还不能深入浅出。如果看到这里,谢谢你的阅读,但盼你有些“若得”之思,在现实生活中过得更加明朗清晰。
我是高毅,我在做一个长期实验,人说“觉己、觉他、觉行圆满”,这一生能做到“觉己”我想已经很不错了,人人都想改变世界,但有多少人能认识自己呢?欢迎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觉己”,告诉我你的思考,我愿意搜集整理并回馈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