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名家诗词故事-唐诗篇-王之涣2
*这是一部有关唐宋诗词故事的评书,非常不错,却没有文稿或书籍,就想着记录下来。但由于评书有些用语过于口语化,做过一些调整。另外,有些人名或地名能查的都努力去查过,查不到就只能音译了,若是音译的话会有指出,请知悉谅解!
在上文书中,我们说了纪晓岚巧改《凉州词》的故事。其实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
王之涣有几个好朋友,如王昌龄、高适等等。单说这一天,诗人王之涣约上王昌龄和高适一起出去饮酒,选来选去选中一个叫旗亭的酒楼。据说这家酒楼新开张,酒好菜也好,最有特色的就是这家酒楼里有许多歌女,这些歌女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最拿手的就是弹唱一些诗篇。三位大诗人想着今天就到那儿去,以往三人老是自吹自己的诗如何如何好,也没个结果,今天就去那个酒楼,听那些歌女吟唱诗篇,唱得谁的诗多,就是谁写得好,传播得也广。三人都点头同意,还击掌打了赌。
![](https://img.haomeiwen.com/i5851891/36f18ad1bccbd810.jpg)
于是三人就来到了这家酒楼,上三楼找了间单间雅座,一边靠着窗户还能看看风景,点了冷荤素炒八样大菜和四壶酒就开始喝起来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绕来绕去绕到主题上了。高适说,“我们今天来这里干嘛来了?不是为了吃喝,我们想找歌女来唱诗啊,比比谁高谁低啊。” 于是就唤了掌柜找了十名歌女便开始唱诗。头一个歌女开口唱得是“寒雨连江夜入吴”,这是王昌龄的诗。王昌龄很高兴,赶紧做了个记号。第二个歌女唱了高适的诗,高适也高兴地做了记号。第三个歌女一唱,又是王昌龄的诗。这哥俩更得意了,时不时看看王之涣,意思是说,怎么样,你的一首也没唱到呢,你服不服?王之涣不以为然,“我说二位,这不算什么!这些歌女太一般了,这一般的歌女啊,只能唱和一般的通俗诗文,不足为奇啊!那些有阳春白雪高雅的诗文,这些歌女根本不知道啊。” 言下之意,自己写的诗高雅,与众不同。王昌龄和高适一听,就说,“那你挑一位高雅的歌女来唱,看看能不能唱你的诗。她要能唱你的诗,我们两人就服你。” 王之涣用手一指,这十名歌女之中有一位最漂亮的歌女,就指了她。这个歌女落落大方,来到众人面前一坐,一弹琵琶,唱了一首诗,正是那首《凉州词》。歌声委婉动听,哥仨一见,相视一笑,三人都高兴了,继续在这儿喝酒吟诗,不亦乐乎。这就是旗亭画壁的故事,唱到谁的诗就在墙壁上画个记号。
王之涣除了《凉州词》以外,还有一首著名的诗篇《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是唐代蒲州镇的名胜之一,常有颧雀栖息于上,故而得名为鹳雀楼,原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王之涣曾担任过县官,但由于为人正直得罪了不少有钱人,经常遭人诬陷,结果他一气之下便辞官不做了。开始了十多年的漫游生活,这期间他仿山涉水,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篇。这天晚上他登上了黄河边上的鹳雀楼,他看到的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举目望去,天边的一轮落日正渐渐在楼前一望无际,绵延起伏的群山后面低沉,在视野的尽头,慢慢隐去。而流经楼前下方的正是那涛涛的黄河水,恰恰又被夕阳镀上了一层金色,犹如万马蹦腾流向大海。这是一幅壮丽的景象啊!如果你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更美丽的美景,那么就请你再登上一层楼吧,在那儿你能看到更多的群山,更美的夕阳。看景如斯,做事不也是这样吗?!要想把事情做得更好,做人做事就应该把眼光看得更远一些,站得更高一些。这难道不就是人生追求的一种写照吗?!王之涣感慨于此,写下了一首小诗,就是这首千古传颂的《登鹳雀楼》。
王之涣不仅仅是一位诗人,还有一番哲人的思想。您品品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说得很简单,但寓意深远,余韵无穷。登高望远是一般的常诗,而登高者希望登得更高;望远者希望望得更远,这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只有哲人才能赋予它重大的意义。这其中隐含着人不断进取与探索的精神,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还有句老话叫“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人都要有一种进取的精神,老安于现状、墨守成规,那能行吗?王之涣这首诗像以哲人和朋友的身份,讲述着这个道理,让人更欣欣然接受,且足以让人奋进和追求。在当时那个年代,王之涣生活在盛唐时代,国力强盛,人心振奋,所以赋予了他积极向上,不懈追求的时代精神,以及一种宏辉的政治气概。要没有那种吞吐那千山万水于胸间,指挥穷山叠峦于掌下的大气度,难有这大手笔啊!正是有了这种包囊寰宇的大气度,诗人才能挥洒自如,神思泉涌,也才有了今天读起来仍能激人奋进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对于当下的学生们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学生,学生,以学为生。而学习没有止境,就像登鹳雀楼那样,要勇于追求更美丽的景色,就在那上一层楼上。只要你有那勇于攀登更高峰的决心,那么美丽的景色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