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书籍、电影观后感

要牵挂,更要陪伴--《山河故人》观后感

2015-11-15  本文已影响208人  阅读时光

小丫西卡/文

2015年入冬初一,母女二人走在夜色朦胧的清华园,1386步,25分钟,途中一起听歌,到家已是10点过。 曰:《山河故人》,迎合西方审美的意识流电影。

一路上,一千只鸭子从剧情、人物和特色等多个角度来探讨这部电影。

情节平铺直叙,大致有三个节点。

1999年,情定,情移(生子,离异),

2014年,别离(父逝,夫走,子离,友尽),

2025年,众独(涛独,生独,乐独,Mio独),

(碎碎念:難道真的是想體現有些人只能陪你走一段? )

关于沈涛,关于梁子,关于晋生,关于少年到乐,关于中文教师,且看下面慢慢分解 。

沈涛,单纯开朗,善良乐观,

26岁那一年,爱跳伞花舞、经营小家电的她,

梁子和晋生之间,主流的她,在繁华的千禧年前后,在喧闹而欢乐的迪厅中选择了晋生。(红衣,红车,红钥匙扣)

这样的选择,让父亲沉默,但也无可奈何,

只好借口打开水去自行消化。

这样的选择,让小器的梁子伤心,负气远走他乡。

(沈涛心语:走吧,但我又能如何)

面对孩子,为了让他有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她选择放弃抚养权,

放,使她无法与孩子朝夕相伴,

唯有长久的牵挂,终身的遗憾。

一起吃饺子,一起听歌,一起坐慢车,

种种有限的一起,种种不舍,最终

都只能化为“只能陪你走一段”的无奈和伤感。

一串虽然可以随时回家的钥匙,

何以唤醒孩子长期缺失的精神家园?

面对父亲,她尊重他,得知父亲意外客死他乡之时,她痛哭失声,把对父亲的这份感情转嫁到Dollar身上。

父亲,在70后的眼里,是山,亲而不可近,

而父母亲对步入中青年的涛儿们,基本不太可能给出良好的建议,尤其是小县城的人。

最后,画面定格于文峰塔前,她放开陪伴自己的老狗,在漫天雪花中独自起舞。

(碎碎念:一味地放,換來的是獨老而終。是不是可以進一步,陪伴著心愛的人走上一段又一段呢?)

梁子,瘦削,下巴很尖,木纳,憨实,只笑不言,

像同时代大多数主流人物一样,

不会积极主动地追求和宣誓主权,

更多的是等,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殊不知,在嘈杂、机会满地的千禧年前后,

把涛儿等丢了。

至于后来打工和返乡,短短几个镜头,

足以代表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的艰辛和无力。

最后,他一身病,回到家,无奈接受涛儿的善意,

心病+积劳使他最后消失在画面中。

(碎碎念:此处应该有歌声,“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晋生,主动,热情,敢闯敢干,

红衣,红车,60,70后成功人士的典型,

从小煤矿主,加油站,后来赴上海进军地产和风投,一路上过关斩将,与时俱进,

追求和构筑着成功人士的事业与家庭愿景。

随主流漂洋过海来到澳大利亚,但十年过去了,

故乡的山水故人,却始终让他梦萦魂牵,

在好山好水南半球,他却如同困兽,饱受自由之苦,

中国家长式的权威遭遇西方文化,强烈的冲突,

导致他根本无法、也放不下自己所谓的面子,

与国际化教育中长大的孩子沟通和交流,

只会说中文的他,其实比路人更凶猛

身在海外心在华的他,物理上与孩子相依相伴,

但怎么也走不进他的内心世界,

换来的却是Dollar深深的怨念。

(碎碎念:所谓陪伴,一定要身在心在,只要有一个不在,就算不上陪伴)

关于Dollar(到乐),

没有兄弟姊妹,缺少生母的陪伴,

从小接受国际化生长模式,内心却无比的孤独,

礼貌、乖顺的他,不曾有过任何选择机会和余地,

小小年纪,他得离开生母,

前往所谓条件更好的上海,乃至后面的澳大利亚;

小小年纪,他得返乡参加葬礼,

承受生母的歇斯底里,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

陪着伤心的她,听着她爱听的歌,吃着她包的饺子,

跟着她坐慢车,短短几天和母亲相处,

变成他永远逃不掉但又不可回避的执念,

19年过去了,一直听从家长安排的他,

终于,想要自由,想要放弃大学。

在这样的环境下,早已经忘记母亲姓甚名谁,

早已不记得故乡的少年

在寻亲寻根的过程中,

听到中文教师Mio播放《珍重》,

他,终于迷失在所谓的自由中,

而自由的定义,被在人言中“母子”那一瞬间,

被现实击得粉粹。

他,只记得自己的母亲是“涛”,

波涛,Wave的涛。

(碎碎念:在中国式家长的权威下,他所谓的“自由,所谓什么都可以做”却被解读为 “什么也做不了。”虽然这的确是一个赤裸裸的真理)

关于港生中文教师Mio

当年移居多伦多的港人,在澳大利亚教中文,

从东漂到西,从北漂到南,

从小接受西方教育的华人,

其实也存在到乐一样的困惑,

她对自由的理解其实有些片面,

其实,自由的真相是:

不可为而为之,并不是真正的自由,

自由只能是年轻人的专利,因为他们还来得及犯错。

联想到《这里黎明静悄悄》有一个镜头:

夜,年轻的女兵来到长官门前,被叔叔级的他婉拒。

剧情如果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如何调整和优化?

1) 对于梁子,气度和担当,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2) 对于父亲,至少也有70岁的老人,还独自坐慢车前往老战友家赴宴,的确不妥,更何况涛儿已经有车,帮助老人适应当下,其实也是每一个子女应当尽到的责任。

3) 对于沈涛,童年时期母亲的陪伴对孩子的身心有关键性的影响。作为父母,的确应该统一目标,帮助彼此共同克服家庭和事业问题,很多决定可以留给时间去消解。为什么就不肯迈出一步,或者那么着急做决定呢?隐忍和退却太多,实际上是不是也算作是不负责任,屈从于未来呢?

4) 对于适应新的环境,晋生其实可以开始第二人生,初到澳大利亚的时候,他其实只有40岁,完全有能力适应新的文化,而不是数十年一直借助于谷歌翻译来与儿子交流。

5) 对于异国他乡,Dollar并没有很好地适应,放开身手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反而是寻亲寻根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发热烈,以至于后来甚至爱上年长自己几十岁的Mio。年轻人,更多的其实应该是广泛涉猎新的、生的,增长见识,从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观和爱好,为将来做好自己打下基础。寻根寻亲,等老了再说啦。

6) 关于主流,每个人虽然都是生活在时代的大潮中起起伏伏,但终究逃不过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喜怒哀乐。通过阅读经典、电影、视频等方式认清自己,找到能体现自我价值的最爱,充分用好身边的资源,最终可以强大内心,自主喜怒哀乐,而不是随波逐流,在时代的浪潮中迷失自我。

观影后的行为改变

小丫主动分享手机里面的歌,说哪些好听,为什么好听。

源自: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沈涛在送儿子回上海的慢车上,邀请9岁的儿子和自己一起听《珍重》,并送给儿子两把钥匙,一把开大门,一把开客厅。其中有对儿子的眷念但又觉得应该放手让儿子有更好的前程,这样左右为难的亲情,估计她是看懂了。

他山之石,以表观后心得:

“鳏寡孤独,人生之最苦,谓曰无告。无所告诉,便为最苦。 所谓亲人:形骸上日息相依,神魂间尤相依以为安慰。一啼一笑,彼此相合答案;一痛一痒,彼此相体念。”——梁漱溟

精彩对白: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被时间摧毁,只有疼的时候才能感受到爱。”(碎碎念:小丫后来放的有一首英文歌大体也是这个意思。)

“自由是你的,年轻人。”

鸣谢:感谢表姐帮我们买票,开朗大方的表姐,一直都在明里暗里地帮助身边的亲人,从物质到精神,是我们学习和敬重的好榜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