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感悟】玩也是一种态度
对于玩,也许70后的人更多的是偏见。
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不要贪玩,要努力读书,考上好学校。
每次去抓青蛙、螃蟹的时候,怎么也记不起棍棒落在身上的痛楚,还是一往不顾地奔向充满乐趣的田间地头。
比起书本上不会动的字和公式,野外可有趣多了。
我来自自然从小学到高中,我是一个很自在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每天都往郊外跑。
夏天的晚上会跑到农村的田埂上抓萤火虫,然后装进玻璃瓶里,晚上我的房间就多了一道玄幻的光。
为了不让萤火虫饿死,就去图书馆看十万个为什么,知道萤火虫的食物是吃蜗牛,就捉了蜗牛放进瓶子,所以有幸看到了萤火虫怎样吃蜗牛。
中午时分,会用一根细竹编成一个圆圈,把捉来的蜘蛛在上面缠满蛛丝,爬上树把唱得正欢的知了粘下来。
用细线绑住它,任它在半空中挣扎,嘶声竭力地叫。
最好玩的,就是用糖放在两个蚂蚁窝附近,静静等候两派蚂蚁大军为糖而引发的大战,直到杀得一方落败而逃。
就这样,我知道了很多同龄人都不知道的知识,比如:萤火虫、知了在那里捉呀,用什么喂呀;蚂蚁为什么要搬家呀,谁是蚂蚁的头目呀。
玩的过程中,我只要不明白的地方,肯定会跑到学校图书馆找书问答案,反而激发了我去看《十万个为什么》。
还好,至少吸收到很多知识,当时看起来没有用,不过在女儿很小的时候讲给她听,让我的形象在她心里变得高大不少,跟小朋友说:“我爸爸什么都知道。”,听得我美滋滋的。
成年以后的我,仍然喜欢玩,而且对体育运动很有感觉。
自诩模仿能力很强,游泳、打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都是看着电视学会。
每一项运动的学习过程中,我都会特别认真地看运动员是怎么做的,然后就去尝试练习。
以前特别喜欢排球,看爱郎平时代的比赛录像,后来家里有了电脑,于是就开始利用电脑慢放功能,学习垫球、发球、扣球。
9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高中室内球场,赖着脸皮跟人家组队打排球,第一次就让人刮目相看,以为我是个练家。
2008奥运年,开始学习打乒乓,从开始的菜菜鸟水平,开始模仿刘国梁的反手正打技术,居然在县里边打出了点小名气。
后来学打网球,把费德勒的发球视频一帧一帧地回放,一遍又一遍地模仿,练就一手发球的绝活。现在如果只看发球,教练都认为我是准专业球员,不过也仅限发球而已。
从喜欢到好玩,并没有让我陷入荒废的地步,反而培养了我善于观察、勤于练习的习惯。
直到后来在工作中,也无意地运用到从玩中练就的能力,不管是个人业务技巧,还是营销能力,我都能从生手快速成为熟手。
玩,不一定会让我们意志消沉,只要我们用心体会,玩的过程中就会让我们养成好习惯。
从小对田野的向往,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也驱使我向书籍寻求真相。也许十万个为什么中的知识今天看来于生活无多大用处,但养成了我对未知寻求答案的习惯,培养出找寻知识的能力。
而在体育运动中,模仿和练习,让我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同时也让我习得如何去学习。
看似与工作无关的玩,其实更多地在向我们揭示一些规律和道理,摆脱了严肃说教的范畴,用一种轻松的方式道来。
生活中不能没有玩,失去了玩,一切都会失去生机。
生活中不能没有玩,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用实际行动强化体验收获知识。
会玩,应该是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人立身处世的一种态度:勇于尝试,敢于挑战,尊重事实,懂得方圆。